搜索
 

茶陵铁牛铸造解密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王薛刚

我1960年来到茶陵,支援老区教育,至今快60年了,曾经无数次参观铁牛。今年我再次参观铁牛,却惊人地发现:铁牛头竟然是空心的!铁牛的脖子下面,有个大口子。我从大口子伸手进去,没想到整个手臂都进入了牛头内。

我查阅了古代的铸造技术,才恍然大悟。牛头空心,原来是为了安装两只“黄澄澄”的眼睛!过去我以为铁牛“是分三次浇铸而成”,这个认识也是错误的。

铁牛造型独特,只有一只角,是真正的“独角兽”。它呈卧姿,昂首于城南河岸边,又称“南浦铁犀”。铁牛重约3.5吨,除双眼外,全系用白口生铁铸成,全身黑亮饱满,栩栩如生。

因牛昂首,必须要倒置浇铸,才能将铁熔液灌入头部。铁牛脖子下有一凹陷,洞口呈不规则长椭圆形,长22公分,宽12公分,便是浇铸口。

但是,只有脖子一个浇铸口,是无法浇铸整头铁牛的。因此,浇铸完头部后,须用泥封塞脖子的浇铸口,再由底部的浇铸口,完成全部浇铸。待自然冷却凝固后,底部的浇铸口就会留下一个碗口大的疤痕。

1953年,为了对铁牛进行保护,政府决定修建砖砌的卧台,把铁牛抬高了1.4米。2015年,我采访了当年的学徒苏梅俫师傅,问及如何抬高。他说是土办法。

先用铁棍、木棒撬动铁牛,滚倒在右边。然后,在左边和原卧位处垫砌一层砖,再将铁牛撬滚于原卧位,再翻滚倒在左边,这样就抬升一块砖。然后,右边再垫砌一层砖。如此多次反复,不断抬高铁牛,才建成台子。

苏梅俫师傅又说:“(铁牛)底部有一个碗口大的疤子!我师傅说,这个大疤子就像铁锅下的疙瘩一样,都是从底部浇铁水的缘故。”

我国古代铸造多采用“泥范”。要铸造铁牛,就要先做一个与铁牛完全相同的木牛。再用泥将整头木牛埋入,压紧,做成“铁牛”的模子。

问题是,模子里的木牛要怎么拿出来呢?

通常的办法是“两合范”或“三合范”,就是将模子分成上下两部分或三部分。这样就可以将模子打开,取出木牛。

铁牛采用的是“三合范”。具体制作步骤如下:

①先做一个大于木牛的长方形木盒,横置分成三部分,分别称为“上盖”、“中框”和“下底”。

②在“下底”盛满潮湿的泥土,将木牛卧放,加压,埋入三分之一,再将木牛四周的泥土夯实、夯平。然后,在木牛四周的泥上垫一层纸,或涂一层蜡,便于将模子“一分为三”。

③套上“中框”,填泥,也夯实、夯平,垫纸或涂蜡;然后堆满泥,全不见木牛,扣上“上盖”,加压,让多余的泥挤出,紧合。

④待泥干后,将模子“一分为三”,取出木牛,再“三合一”,里面形成木牛的空隙,泥范就基本成型了。

⑤最后进行修整,再开挖出两个浇铸口,烘烤成陶范,“外范”就准备好了。

可是,细心的人会注意到,铁牛的嘴是凹进去的,里面还有牙的形状,鼻子也是凹进去的,还有一个圆圆的鼻孔相通。这么复杂的形状,显然只靠“外范”是做不出来的。

办法其实也很简单。用一块嘴部形状、带牙齿印记的泥土,粘在“外范”里面的嘴巴处就可以了。鼻子也一样。再做一根泥圆条,安在“外范”里面的鼻子处就可以了。

这种安在“外范”里面的模子,称为“内范”。待整个铁牛铸成后,再凿掉“内范”,就有了张开的大嘴和圆孔状的鼻孔了。

最麻烦的还是眼睛!

铁牛的眼睛“黄澄澄”的,显然不是铁。有人怀疑是黄金,或者其他贵重金属。但其实都不是,只是普通的黄铜合金而已。黄铜眼睛与铁牛紧紧嵌合在一起,十分牢固。

据说1944年夏,日军攻占茶陵城后,鬼子兵以为牛眼是黄金,用“三八大盖”上的刺刀使劲凿挖,牛眼却丝毫未动,只好作罢。

1981年5月,两个“愚蠢”的窃贼趁夜深人静,雷雨交加,用四磅大锤,四根钢钎,轮番挖凿,才将左眼边缘凿去了9.82克。后来案破,两人因破坏文物,被判刑坐牢。

眼睛究竟要怎么做呢?

先制作两根黄铜合金的短棒,棒的横断面就是眼睛。再制作一个内范,将短棒固定在上面。然后将内范放入外范内,让黄铜短棒对准外范的两个眼孔。最后将内范在牛头里固定住,就可以了。

正因为有这个内范,浇铸时有所不便,所以脖子处的浇铸口呈不规则椭圆状。浇铸完成后,铁熔液均匀地包裹在眼棒四周。待冷却后,热胀冷缩,眼棒就被凝固的铁水紧紧卡住,融为一体了。

最后再凿掉“内范”,就留下了一个手可伸入的小洞。这就是铁牛头为什么是空心的缘故!细心的人还会留意到,铁牛躯体左侧隐隐约约可见两条凸凸凹凹的线痕,右侧上部的线痕则更加明显。

这两道线痕是怎么形成的呢?

自古以来,有许多人受此迷惑,因而得出铁牛是“分体铸造”或“分三次浇铸”的错误判断。其实,这是由于模子为“三合一”而成,合并之处存在一定的缝隙,浇铸时有铁熔液从缝隙间渗出,从而形成的。

此外,铁牛右侧上一线痕下,还有一道从尾部至前腿的沟痕,似裂开状。有人怀疑这是“分体铸造”的拼接处。

其实这是因为,从脖子的浇铸口,浇铸完牛头和大半个身躯后,要用泥封住浇铸口,改用底部的浇铸口。此时,有湿泥掉入,浮附于铁溶液边缘所造成的。

中国古代并没有电焊一类的焊接技术,“分体铸造”绝无可能。

茶陵铁牛的铸造方法,委实神奇,尤其是内外范的综合运用,举世罕见。

文革期间,我曾在机械厂铸造车间工作过,对“翻砂”铸造颇为了解,

机缘巧合,这才能够发现铁牛头“空心”的秘密,将铁牛的铸造过程彻底解密。

毫无疑问,茶陵铁牛是研究我国古代的冶炼、铸造技术的重要实物,充分展示了茶陵人的智慧和工匠精神。

(摄影:谭浩瀚)

2019-08-17

00:00:00:0148240802茶陵铁牛铸造解密/enpproperty-->2019-08-17

00:00:00:014824080c1482408.html2茶陵铁牛铸造解密/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