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洲平
通讯员/尹旦警
张李培
“大陈老师、小陈老师,下雨天你们还过来,真是太感谢了!”10月27日,天空下着小雨,茶陵县界首镇中心小学的老师陈二文和陈艳辉如往常周末一样,带着一块小黑板,骑着摩托车来到该镇6名不能正常入学的特殊儿童家中,提供送教上门服务。
陈二文和陈艳辉,他们不仅是饱含爱心的人民教师,还是一对父女。这几年,他们利用周末按时上门送教,风雨无阻,践行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初心和使命。
儿时的一个宣传片
让她踏上“送教”之路
陈二文、陈艳辉父女都是界首中心小学的语文老师。2016年9月起,陈艳辉开始利用休息时间为界首镇6位脑瘫儿童提供上门辅导。
这些学生最小的9岁,最大的15岁。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很差,连特殊教育学校都去不了。而且这6个孩子都来自贫困家庭,其中还有4个是留守儿童,常年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有个孩子的爷爷奶奶已经去世,爸爸外出打工,妈妈在村里开了一家店,出门的时候,常常把孩子一个人锁在家里。
送教上门工作,老师们不太愿意做,因为学校的教学任务本来就很重,若还要送教上门,那就更不轻松了,但陈艳辉爽快地答应了。“小时候看过有关脑瘫儿童的宣传片,当时觉得他们很不容易,想尽力帮帮他们。”她说,自己在广西上大学期间经常去福利院陪伴孩子,她喜欢和他们相处的过程。
但这些特殊儿童见到陌生人时很不适应,让陈艳辉印象最深的孩子是“小婷”。第一次见小婷时,她不肯说话,一直低着头,连带给她的糖果也不要,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向老师吐口水。
所以,起初送交,陈艳辉不急着上课,只是陪伴他们玩游戏,并向家长了解孩子们的情况,再根据孩子们的特点制定不同的上课计划。如果能进行基本的交流,她就会慢慢向他们教授识字和算术;如果不具备读写基础,就会教其生活常识和基本礼仪;如果情况更糟,那就一起玩游戏,让他们的性格更加开朗。这种“点菜式”送教给孩子们带去了快乐的童年。
被女儿的坚守感动
他加入送教行列
陈二文在界首中心小学从教31年了,曾经的他不理解女儿为何一直坚守在送教路上,常常心疼女儿奔波劳累。
“送教老师每月至少要为每个儿童做两次辅导,每次一个多小时。这些孩子住得比较偏远且分散,最远的一家从学校骑摩托车过去要一个小时左右。”陈二文说,女儿不仅是班主任,还是语文教研组组长,工作再忙也没想过放弃。
陈艳辉怀孕后,在5个月的产假期间,即使不用去学校上班,她也会去送教。产前一个月,她不顾丈夫阻止去看望自己联系的6名特殊儿童。“如果换了新老师,又需要特别长的时间去磨合,耽误孩子们了。”面对家人的劝说,陈艳辉总是这样回答。
2018年9月,原本和陈艳辉搭档的老师调去长沙工作,受女儿影响的陈二文决定加入送教团队,父女组合正式成立。
今年6月,在一次上门送教中,学生小婷主动提出想去普通学校学习,她已经认识了“天、地、人”这样的简单汉字,开始和界首中心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们一起上课。不仅是小婷,如今,接受这对父女帮助的孩子们渐渐能够识文断字,进行简单的计算和画画,也变得越来越开朗、礼貌。
看到孩子们的进步,陈二文感到由衷的高兴:“送教虽然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但孩子们越来越好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我现在能够理解女儿当初的决心了,今后会一直把送教工作坚持下去。”
2019-10-29
00:00:00:0148860302送教上门“父女兵”/enpproperty-->2019-10-29
00:00:00:014886030c1488603.html2送教上门“父女兵”/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