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从前的七月半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雷久相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元节,坊间称鬼节,我的家乡叫作“七月半”,并提前了一天过七月十四日。我家对“七月半”尤其看重,讲究颇多。父母敬祖祭祖,行礼如仪。

“中元节,供老客”。“老客”是对同宗共祖已逝世的祖先和亲人的称呼。在我的家乡,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家家户户都有接老客的习俗。

父母几天前就清扫家里中堂,擦拭桌、椅、板凳,洗刷锅碗瓢盆、酒壶酒杯,甚至煤油灯盏罩子也擦得干净透亮。这天上午九十点钟,父亲便烧三根香,点两根蜡烛,烧一把纸钱,在门外放一串鞭炮,迎接老客回家做客。

接老客后的三天里,每日三餐茶饭,礼仪相敬。我很早就熟悉家里的下数(规矩)。那时候,队上还没通电,我还是小乃崽,家家户户日子紧,每餐无法供上正宗“三牲”(牛羊猪或猪鸡鱼),只能勉强凑个“三荤”,比如一点腊肉、一片鲊鱼、一个猪血丸子或荷包蛋。父亲跟我说过,只要心里有“诚敬”,清水也可当祭品。

父亲的虔诚我一直铭刻于心。每到七月半,总穿着正式,洗脸净手。每餐饭前都有仪式,等菜肴上桌,父亲亲自盛上三小碗米饭,倒上三浅杯酒,在杯碗上搭三双筷子,双手合十,嘴里念念有词,恭请祖先吃饭喝酒。我们兄弟姊妹也跟着父亲双手合十,鞠躬作揖。

大约几分钟,等祖先们享用完,父亲便撤下碗筷,将酒洒地上,饭倒回锅里,然后道一声“吃吧”,全家人才能上桌、动筷子、夹菜、吃饭。

旧时的规矩不少,如每餐桌上的菜碗只能是单数,粥和剩饭不可以当供饭,苦瓜、丝瓜不能上桌,晚餐须在断黑前,旧俗是夜不敬神。这些都不过是敬祖的表现。

“七月半,鬼成串”。乡亲们认为,老客们一年一度出鬼门关,回“家”看看,只为子孙后代赐福、挡灾。接回老客后,当然会客客气气、恭恭敬敬地待客。一边尽力周全地张罗一日三餐,一边用心准备送老客时的烧包化纸。

烧包化纸是七月半最重要的环节,我的家乡叫“化钱纸”“烧票子”,准备工作包括买粗纸、錾印子、写票子、烧票子等一套完整的流程。

记得早先买回来的是粗纸,要用半圆形的铁錾子錾出一排排铜钱一样的齿印来,父亲左手执錾子按在摞纸上,右手挥动锤子敲打,平铺的摞纸很快便刻满整齐的齿印。纸錾好印,随后就是“写票子”。在我们家乡,活着的后代每人都要敬献祖先一包用白纸封好的纸钱。“写票子”即写封皮(面),惯例是用毛笔,写成竖式,从右至左,大致四列,如第一列写“孝男××谨具冥财一封”,第二列写“上奉”,第三列写“故严父×公讳××老大人名下收用”,第四列写“中元具化”。

听父亲说,他小的时候,家里是祖父写票子,祖父读过老书,写得一手漂亮的小楷。从我记事起,每年都由叔父写票子,叔父的毛笔字全村第一。后来,父亲要我写票子,再后来,我离家求学、工作,写票子的担子就到了大弟头上。票子写好后还要分包。将某位祖先名下收用的纸包集拢,用干稻草捆成一个大包,最后依次装入箩筐。装纸包的箩筐要求离地,放到桌子或凳子上备用。

“七月半,推粑粑”。三天匆匆过去,眨眼间就到七月十四日——送老客的日子了。按家乡的习俗,该做桐子叶粑粑了。

桐子叶粑粑是淀浆糯米粑粑,头一天母亲就淘米、浸米,量好当年刚刚收获的新糯米,再按糯米和籼米3:7的比例掺些籼米,漂洗数遍后浸泡一晚上,第二天一早再磨成米浆。

磨好的米浆用厚实的包袱包起来,慢慢沥干水,也可以用厚纱布包上草木灰,“抢”(吸)干水,让米浆凝固成块、成团。

做桐子叶粑粑必须采摘新鲜桐子叶,母亲挑选出叶片厚实完好的桐子叶,先用冷水洗几遍,再用温水淋一遍,等桐子叶准备妥当,母亲便带我们包粑粑。揪一坨糯米团,放到桐子叶中间,有时裹上芝麻、白糖,再将桐子叶合拢包严实,用手掌轻轻捏成腰子形,再用棕叶条或干稻草捆起来。

我们包桐子叶粑粑的时候,母亲把做好的粑粑码在竹制的蒸笼里。烧柴火蒸粑粑,需要控制火候。桐子叶粑粑出锅后,不能马上吃,也不准触摸。父亲用灰筛或竹篮盛上,双手端至桌上,嘴上小声嘀咕,恭请祖先享用,然后才给我们吃,那种热热的、糯糯的、甜甜的、香香的感觉顿时充满了口腔及全身。

到了送老客的时候,家家户户备好了三牲供品、香烛纸包及桐子叶粑粑。化纸烧包送老客,分外庄严隆重,这是个技术活,要将一两箩筐、几十上百个纸包短时间内烧完烧透,绝非易事,关键是砌“垛子”。“垛子”砌得好,纸烧得火苗熊熊,既快又透。七月半属家祭,我家一般就在堂屋外的天井里化纸烧包送老客。父亲先在天井石板上铺一层稻草,再解开几个用稻草捆扎的纸包“打基脚”。父亲一脸严肃深情,我们几兄妹都噤若寒蝉。

七月十四日,大约断黑时分,在全家人的簇拥之中,在一大堆纸包之前,父亲先抬头望了望夜空,天上有一轮圆月和点点星光,紧接着,烧香、点烛、作揖、砌“垛子”、引燃纸钱、焚化纸包,一系列动作如行云流水。

那时,夜已黑,烟火正旺,青烟袅袅上升,纸灰飞舞旋动,月光和烛光映照着父亲的脸。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我的爷爷奶奶、太公太婆及各位祖先就在我们身边,他们正开心地领受后人敬献的纸钱祭品……从小就听大人说,送老客这天,阴气最重,因而禁忌很多。夜里不能在屋外嬉闹,更不能尖叫或吹口哨;路上看到纸钱绝对不能踩踏,夜行有人拍你的肩膀千万不要回头。

当晚,我们的小山村,四处烛火点点,青烟缭绕,纸灰飞舞,鞭炮声此起彼伏,向天空、向从远处飘去。

随着父亲最后燃放一挂鞭炮,一年一度的七月半圆满结束。

2021-08-29

00:00:00:0回忆录155988402从前的七月半/enpproperty-->2021-08-29

00:00:00:0回忆录15598840c1559884.html2从前的七月半/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