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散文名家张晓风来株讲座:文学是生活的结晶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11月18日下午,著名散文家张晓风来株洲,与读者分享了她对文学与生活的感悟。

我们会和想读的书产生故事

张晓风喜爱阅读,一说起读书,很快就给爱书人贡献了一个“金句”:“我总觉得生命里永远缺少一本书,那就是下一本,希望上帝多给我一点时间,让我再多看几本书,想到有一本书等着我去看,让我觉得很幸福。”

而这种“总有本书等着我去读”的念头,也源于张晓风与一本书的真实故事。

30多年前,张晓风曾经看过一本写著名画家张大千的书,说的是张大千少年时期的事,有个故事,让她印象尤为深刻。

故事说的是,张大千读中学时,曾在一次放暑假回家路上被土匪绑架,因为字写得好,又被土匪头头“请”做了师爷。身在土匪窝,就要守那的“规矩”,一次,张大千迫不得已跟着去抢劫,还被要求非得拿点东西走。他就用字画卷了一本书走。回来一看,书叫《诗学含英》,教人怎么写古体诗的。于是,身在贼窝的张大千,开始自学写起了旧诗。

书看到这,张晓风对《诗学含英》起了念头,想看看到底是本什么书?她到图书馆和书店去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了。在讲座现场,她打开随身背着的布袋,拆开包书的纸,向大家展示了一本复印版的《诗学含英》。

张晓风说,“对读书人来说,生命中总有一本书你非常想读、想要得到,这本书跟你就有了故事。”

写作时所有背景都会出现笔端

张晓风说,她写文章不太注意她的表达,比如她写一条旧围巾,写它是因为心中有一股感动,她只是把她的感动说了出来,没有太多的目的性。

小时候,张晓风常常恨自己的衣服,那时学校教育很刻板,要求穿卡其色衣服,母亲又是个节俭的人,动手给她做了件很大又没款没型的衣服,理由是,“现在穿着大,明年穿刚好,后年穿着显身材”,如此,一件衣服能穿三年。

“可我真的不想穿,我对那件衣服跟仇人似的。”张晓风说,渐渐地,她也会有自己喜欢的衣服,喜欢的款式和布料,穿在身上非常柔软,回过头去看她曾经恨过的衣服,她会感激母亲,当年她持家真不容易,“现在我明白那衣服的好处了。”

张晓风说,“其实我们写的文字,都会呈现我们的背景。”曾经的衣着背后的贫穷、考入中文系的背景、信仰宗教的背景等,所有背景会自然流露在她的文章中。即便自己想忘也忘不掉,“写作的时候,它们仍会不自觉地出现在我的笔端。”

写好文章需要三种营养

如何写好文章?张晓风认为,关键是要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表达方法,要多方汲取养分。

张晓风说,1917年,胡适提倡用白话文来写文章,当时他撂下“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两条标准就不管了。“国语的文学”容易做到,编好教科书,让学生变成白话文的信徒即可,但“文学的国语”做到却难,“白话文很难做到文言文那样优美,胡适自己就办不到,他评价自己的白话文文章,像裹了小脚然后解放了一样,变成半大不大的‘解放脚’,这不是一种很好的白话文。”

写好白话文文章的不易,还体现在没多少可供参考的标准。张晓风说,文言文有千年的历史,经过岁月的沉淀,留下的是苏东坡、王安石等名家的好文章,而白话文历史不到100年,“目前好文章不是很多,哪怕胡适自己也示范不出来。”

怎么办?张晓风认为,写作白话文的人要多方汲取营养,否则会先天营养不良,会活不下去。营养来源主要有三种:文言文、地方方言、外国语言。在她看来,白话文写作现在仍处在初创时期,白话文作家要格外努力,要让白话文语言成熟,才能写出好的东西来。

张晓风简介

新闻链接

张晓风,笔名有晓风、桑科、可叵等。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张晓风创作过散文、新诗、小说等多种不同的体裁,以散文最为著名。《行道树》《有些人》《我喜欢》等作品被选入两岸各地中小学语文教材。

2018-11-25

00:00:00:0温琳145291302散文名家张晓风来株讲座:

文学是生活的结晶/enpproperty-->2018-11-25

00:00:00:0温琳14529130c1452913.html2散文名家张晓风来株讲座:

文学是生活的结晶/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