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斯诺笔下的酃县人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张观怀

中国人民的好朋友,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出版有一本名为《大河彼岸》的书,书中记述了在中国的见闻,其中还提到一位青年军人翻译,斯诺在该书中昵称他:“Young

captain

Guo

Hong(年轻的上尉郭鸿)。”

这位“年轻的上尉郭鸿”,是湖南酃县(今炎陵县)水口水西人,他的父母亲,说起来还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知名人物呢。

父辈的革命往事

郭鸿的父亲名为郭春涛,抗战时期就在中共的领导下长期在民主党派、社团中坚持开展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各界人士共同抗日;解放战争中又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在上海开展地下斗争活动。新中国建立后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政务院副秘书长等职。

母亲名为熊季光,《湖南革命史词典1992年版》中载:“熊季光湖南浏阳县人,女,新民学会员,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大革命失败后,在上海从事中共地下工作。”

我们从有关资料中得知,熊季光与郭春涛早在赴法勤工俭学时就是同学、新民学会会员。1927年“4·12”反革命政变后,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熊季光在上海,为方便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到国民政府找了份差事做掩护,这样与也在国民政府任职的郭春涛接触的机会更多了。由于志同道合,不久两人就开始共同生活。

1931年,他们的第二个孩子郭鸿就来到了这个家庭。由于工作关系,郭春涛经常外出,几个孩子几乎都是熊季光一人拉扯大的。

1950年,郭鸿高中毕业,来到北京征求父亲(时任政务院副秘书长)的高考意见。父亲见他英语成绩较好建议他去报考外语学院。后来郭鸿如愿被北京外语学院录取。正当他兴致勃勃准备在父亲身边完成大学学业时,谁知老天不公,当年的6月30日,郭春涛因膀胱癌医治无效逝世。

给毛主席和彭老总当翻译

1955年,郭鸿从北京外语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外事局工作,主要是为军委首长参加外事活动时担任英语翻译。

郭鸿接触最多的是彭德怀元帅。彭德怀湘潭口音很重,原来的翻译人员经常听不清他的湘潭话。郭鸿报到后,领导见他是湖南人,立即安排他为彭帅担任英语翻译。郭鸿当时也感到有些为难,他虽然是湖南人,但没有在湖南生活过几天。那几句常用的口语还是跟父母亲学来的,与湘潭口语也有些差距,但转念一想,自己已是一名军人,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再说能在军委首长身边工作也是机会难得,于是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在外事局任翻译期间,郭鸿还阴差阳错地给毛主席当过一次翻译。那是1959年的下半年,郭鸿陪印度尼西亚军事代表团来到天安门城楼上,正好碰见毛主席。主宾相见,毛主席当即与印尼军事代表团团长聊了起来。这个时候,毛主席身边正好没有翻译,郭鸿立即上前一步,主动为毛主席当起了翻译。这是让郭鸿终身难忘的一件事。

余热不减为外交

1960年,斯诺再次访华,在中国开展为期4个月的采访活动,郭鸿就是为斯诺服务翻译人员之一。当年郭鸿的军衔是上尉,年龄还不到30岁,聪明活泼的郭鸿的翻译水淮和服务态度让斯诺感到很满意,给斯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斯诺昵称他“年轻的上尉”。后来斯诺在1962年出版的著作《大河彼岸》中描述了新中国各个方面可喜的变化以及和毛主席、周总理重叙旧谊的情景,也没忘记自己喜欢的小伙子“年轻的上尉郭鸿”。

1964年,郭鸿调南京国际关系学院,由外事翻译转型为大学英语教师。岗位变了,对英语的痴情依然没有变。在学院工作期间,郭鸿专门创办了《外交英语》课程,还为硕士研究生编写出版了《英语文体分析》、《外交英语》两本教材。

几度春秋,几经拚搏,大学校园亭亭玉立的大树,绿了黄,黄了绿,当年的小伙子“年轻的上尉”,已是两鬓染霜的教授。郭鸿已不是“上尉”了,1997年他就是文职二级、技术四级的专家(硕士研究生导师),按照时下流行的标准,郭鸿早已步入将军的行列。

2018-04-13

00:00:00:0株洲人物14278780c1427878.html2斯诺笔下的酃县人/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