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跟两个齐姓粗木师傅学艺不成后,把自己的委屈和想改学小器作(细木)的想法告诉母亲和祖母。祖母和母亲想,这粗器作不但要力气大,而且有时还要爬上高墙,万一不小心掉下来弄出个伤残,那问题就更大了。于是婆媳俩就跟齐白石父亲商量,看其能否换一门轻松点的手艺,如学雕花,那就更好。齐白石父亲听后,随即跑到离家不远的周家洞,找到了一位雕花手艺很不错的周之美师傅。此时周之美,正想带个徒弟。第二日,齐白石由父亲领着,辞别了齐长龄,到周之美师傅那边去学雕花了。
周之美年方三十八岁。他的雕花手艺,在白石铺一带很有名。特别是他用平刀法雕刻人物、花草,更是技艺超群,令同行莫及。
周之美没有结过婚,孤身一人。齐白石跟他学徒,他不但耐心地教,而且视他如子。齐白石很佩服师傅的本领,加上又喜欢学这门手艺,于是很用功。周师傅见齐白石这么聪明,又刻苦,打心眼里恨不得把自己的全部技艺,一点不留地传授给他。
这样,周师傅每次带齐白石去做上门功夫,他总会向主家介绍:“我这个徒弟,学成了手艺,一定是我们这一行的能手。我做了一辈子的工,将来面子上沾着些光彩,就靠在他的身上啦”(《白石老人自述》)。
对于周师傅的这些奖掖,齐白石在后来的回忆中说:“人家听了他的话,都说周师傅名下有个有出息的好徒弟。后来我出师后,人家都很看得起,这是我师傅提拔我的一番好意,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他。”
齐白石出师后,仍跟着周之美在外做活。东到王十万、枫仙桥,南到茶思寺、马家堰,西到赖家垅、紫荆山,北到中路铺、韶塘等。此时的他,在师傅的平刀法上又琢磨改进了圆刀法。对于师傅教的那些人家看得很熟的“麒麟送子”、“状元及第”等一类雕花式样,齐白石则从绣像小说的插图里,选取一些诸如“刘备招亲”、“郭子仪庆寿”等历史人物故事,再加上一些布景,雕刻成后,果然受到人们的夸奖:“芝木匠(当着面都唤‘芝师傅’)能大胆创新。”
“艺高人胆大!”有一天,齐白石听说离家不远的“上宝山”道士观要做一块长约5寸,宽5分的“二龙戏珠”雕刻插香板,很多雕花木匠去做过,但均未成功。于是他跟周师傅说:“想去试试”。周师傅劝阻说:“好做的活,人家不早就做成了,还等你去。”这次,齐白石没听师傅的话,毅然把活包下来。由于插香板小巧精致,雕刻甚严,他试制了几次才终获成功。从此,白石铺方圆几十里,他的同行和乡亲,都尊他为“木匠王”。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齐白石44岁。这时丢了斧铇、锯凿已改行17年的专业画家齐白石,突然接到噩耗:周之美去世了。听到这个消息,齐白石犹如晴天霹雳,心里难受得很。他不思茶饭,独自坐在自己的画室里,回想起当初跟师傅学艺的一幕幕……
近些年,齐白石虽常去看他,但因连年在外奔波,相见的日子并不多。特别是师傅没有后嗣,晚岁凄凉,想起这一些,他一夜没有睡觉,悲伤之中,他拿起笔,写下了一篇《大匠墓志》:“周君之美大匠也。以光绪丙午九月廿有一日死。……君于木工为最著,雕琢尤精。余事师时,君年三十有八。尝语人曰:此子他日必为班门之巧匠,吾将来垂光有所依矣。君无子,故视余犹子也……”。
第二天,天刚亮,齐白石就急匆匆地赶到周之美家。他对着师傅的灵位,点燃香烛纸钱,恭恭敬敬地跪下去,然后又绕灵柩大哭了一场。
从不忘本的齐白石,任凭自己日后漂泊何处,任凭自己的画名有多么的高,但他始终不忘自己是木匠出身、雕花大匠的门生。日后他在许许多多的书画作品里,一般都盖有他亲自篆刻的“大匠之门”、“鲁班门下”、“木居士”、“木人”等一类印章。一是纪念他那段极不平凡的木匠生活;二是感怀他早年学艺的三位木匠师傅。
2018-03-05
00:00:00:0马立明14238350c1423835.html2齐白石和雕花木匠师傅周之美/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