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空的时候我就会读书,我是爱读书的,几乎如饥似渴,有坐树底下读,因为树底下阴凉,有时候睡觉前读,睡前读书最有助于记忆,是我童年阅读的心得。爸妈很忙,没怎么想过让我读很多课外书,觉得学好课本就行了,不过我的学习也没怎么让他们操心,我那时算非常懂事的孩子,书都是我想办法找来的,借,或自己买。
另一个巨大的惊喜是在外公家发现的。他家有很多的古典文学作品,什么武侠啊明清历史章回小说啊古典名著之类的,那些书已经很老很旧了,纸张枯黄,甚至一翻就会冒灰,但都是好书。
开始我以为那是表哥们爱读的书,那个时代的武侠电影电视剧风靡得很,男孩子都梦想自己是武功盖世的大侠,后来知道大多是我妈小时候读过的,一部分从村里有书的老先生家借,一部分是自己买的。
我记得那些书堆得到处是,比如缝纫机上,书桌上,甚至米缸上都有,比如《三侠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孽海花》《警世通言》《聊斋志异》《儒林外史》《镜花缘》,还有很多记不起书名了,总之有关包公断案,杨家将,隋唐英雄,唐朝皇帝之类的,各种都有,那时还不懂它们各分为英雄传奇小说,历史演义小说,世情小说,公案小说之类的,只觉得特别好看,我尤其喜欢传奇小说。
那些书看上去都不太适合孩子读,不过我很喜欢,有的白话文,有的文言文,有的半文半白,通俗的是民间人说话的口吻,有些一开始读不太懂,夹杂太多文言文,久了也懂意思了。甚至学着书中的口吻写日记。
我那时看得如痴如醉,虽然与童话和现代文学不同,但我刚好喜欢这类故事,我是个喜欢听故事的人,那些江湖侠义和风云世事让我叹为观止,那些人的命运使我感慨万千,里头有民间传说,市井人生,有平庸的普通人,有天降使命的奇人,有大奸大恶之人,有心怀慈悲之人,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一样。我不能确定,但猜想自己长大后喜欢写作大多是来自那些作品的熏陶,我当初梦想写出那样伟大的作品,是做个小说家,但不知道后来为何转而写诗了。
仔细想来,我童年一开始阅读的就是这些中国古典文学,最先接触到的外国文学是《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从我堂弟那里借的,后来我妈给我买了《成功学原理》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妈说她喜欢四大名著,几乎都读完了,读得停不下来,最喜欢《西游记》《红楼梦》,不过我更喜欢看电视剧版的《西游记》,《红楼梦》我只读了几页,也许我跟我妈在阅读趣味上还是有很大差别。
那时读的书远没有现在多,但是影响巨大,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小时候记性好,精力旺盛,看完还能清楚明白给讲出来,在我缺书的时候,任何一本有文字的书籍都会认真去看读。能将其中的营养大部分吸收,如果一本书有一百页,我能记住三分之二,而现在记住得更少,有时候读完一本,过几天就忘了,除了那些让我震撼心动的东西,很难将整本书的内容轻松记下来。也许是现在书太多了,时间又并不充裕,杂事太多,没法完全聚精会神地读,所以吸收的营养并不是很多。
我一直认为童年是最重要的,因为那时候孩子的记忆力兴趣爱好都很旺盛,且正在塑造当中。他应该被好的东西熏陶,在脑子当中形成一种好的记忆和思想经验,以及阅读经验。我知道好的书籍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有多大,它会像生命中任何珍贵、感动、温暖的感情一样存在于记忆当中,在以后的人生中成为参考、力量。
现在的孩子早熟,大多有更好的条件买各种各样的书,我读过的那些书也许并不适合大多小孩子,我读它们一方面因为喜欢,一方面是没办法,我那时只有那样的书,我遇到的就是那些书,于是我就读了,这也是缘分,当然有更多更好的书适合孩子,我结合自己的了解和后来的阅读列了一个书单,我认为这个很合适。
玉珍推荐书单:
《格林童话》《诗经》《鲁宾逊漂流记》《西游记》《绿野仙踪》《白鲸》《小王子》《卡夫卡短篇小说集》《巴黎圣母院》《唐诗宋词三百首》《边城》《伊索寓言》《三侠五义》《万物简史》《活着》
(作者介绍:玉珍,1990年生于炎陵,主要创作诗歌,兼有创作散文、小说、随笔。作品见《人民文学》《十月》《花城》《作家》《诗刊》《长江文艺》《青年文学》《汉诗》等,2014年人民文学诗歌奖年度新锐奖,2017年获小众年度诗人奖。曾获《长江文艺》双年度诗歌奖;株洲炎帝文艺奖。)
2020-07-27
00:00:00:0玉珍151405302我的童年阅读/enpproperty-->2020-07-27
00:00:00:0玉珍15140530c1514053.html2我的童年阅读/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