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过大年要从冬至节算起,因为,从冬至开始,山里人家就开始准备年货了。
炎陵县百分之七十的人口是客家人,客家人大多定居在山里,山里人家大年三十要煮一锅过年吃的猪肉,这锅猪肉就要在冬至那天开始准备。所以,很多人家在冬至前后要杀“年猪”。杀了自家养的那头“年猪”,一小部分送亲戚邻里,大部分烫洗干净,烧了热锅炒了滚盐,把烫洗好的猪肉放热锅滚盐里反复擦,然后放进一个大木盆,加食盐腌上七天,便拿出来挂在灶火头上开始烟熏火燎“打腊”。明年的腊肉这时开始“打腊”,大年三十那天要煮的过年吃的猪肉,也在这时开始“过一下烟火”。还有过年吃油腻了,要用霉豆腐来调调口味,那霉豆腐也要在冬至日磨豆腐、发霉,然后粘上细盐辣椒粉,瓶装起来,过年正好开瓶食用。烫皮丝也得在冬至前后烫好晒干……反正到了冬至节,家家户户便开始进入过年的氛围了。
到了腊月二十四日,小年到了。虽然这一天没有什么特别需要张罗的,却是客家人进入过年最繁忙的时候了。黄叶子柴从山上砍回来了,在家门口的空坪上,拌上黄豆,烧成“灰水”,勾兑好籼米和糯米,浸泡到“灰水”里去,第二天便可以捡场“磨米粿”了。米粿是炎陵客家人过年的主要果品。小年之后,家家户户石磨欢叫,不是在磨米粿,就是在磨豆腐,一个墟场四五十户人家,你家磨罢我家登场,一条墟市就浸沉在一片过年前的热火朝天之中。石磨刚刚停歇下来,各家各户的灶屋里便氤氲着一团团热腾腾的水蒸气,蒸米粿胚子,做米粿的热火场面出来了。左邻右舍便你到我家,我到你家,互相帮忙着做米粿、品尝米粿的色香味和印版花样,把“过年”的气氛推向了一个小高潮。
做完印版米粿,再做馓子和丝哥子(兰花根),再炒花生、煎豆腐……墟市上的白天和夜晚,就酝酿着浓浓的茶油的芳香。
临近大年三十了,一条墟街的果香、肉香、油香都收敛起来了,家家门前摆起了门板做的“案台”,苏打水、洗衣粉水的清香弥漫开来。一个个木盆或者洋瓷脸盆,盛装着碱水煮过的老糠,一件件木质的桌椅板凳和陶瓷的饭碗茶具,都纷纷被摆上案台,家里的主妇或者汉子,一件一件擦洗着这些物件,孩子们和家里的其他人员,便将这些物件搬运到村子外面的水井、小河里去漂洗干净。一个墟市,几十户人家,家家争先恐后地洗呀、晒呀,满墟市就变成了家什的大会展中心!傍晚的时候,家什被安排到屋里既定的位置上去了,各家各户又一起把门前屋后的卫生打扫干净——明天就真的要过年啦!
大年三十这一天,吃过早饭,灶锅上烧着大半锅热水,灶头挂着的过年要吃的猪肉,取一挂下来,用苏打水洗干净,纷纷下到锅子里,烧火炖煮。锅子里在“咕嘟咕嘟”煮着猪肉,灶屋里又在宰杀那只四五斤重的大阉鸡。猪肉煮到肉皮可以用筷子插进去的火候了,便一大块一大块地捞起来,切成半个巴掌大小的肉片。至于猪骨头,上面特意留着一些筋肉,便是孩子们抓在手里放肆打一回牙祭的好吃食。锅子里的猪肉都捞起切好了,又把大阉鸡放进去煮熟,煮熟了大阉鸡,锅子里的肉汤要舀一些出来,正月里炖海带、香菇用,留下一部分,便把几把“烫皮丝”放进去,还把砧板上那一小堆碎猪肉也添进烫皮丝锅里去——中午就吃一碗肉末烫皮丝作年饭了。
真正的“年饭”在晚餐,把一碗切好的猪面肉和猪腿肉,用辣椒粉、大蒜叶炒了,炖上一盆海带鸡肉汤,炒上一碗辣椒姜丝鱼,还有一碗油豆腐、一碗白菜、一碗冬笋炒腊牛肉。就六个菜吧,反正家里就三四个人,图个六六大顺。再烫上一壶水酒,开出一瓶甜甜的饮料,年夜饭就开张了。当然,吃年夜晚之前,父亲是要先把那只煮熟的阉鸡和一碗猪肉、一碗鱼,用托盘端着,在堂屋的神龛前烧了香烛,“请”了“屋里的列祖列宗、财神灶王和各路神灵”一并回来“尚飨”年夜饭的。
年三十的下午是孩子们洗澡换新衣服的时候,也是他们四处燃放鞭炮和接受家长发“压岁钱”的时候。而母亲和父亲则要在吃了年夜饭之后,把灶屋收拾好,把“明年初一初二”的米饭煮好,才能去洗澡换衣服。待诸事完毕,边等着“守年”,到零点的时候在家门口放鞭炮,“关财门”,睡觉。初一一大早起来,打开大门,放一挂鞭炮“开财门”。
炎陵客家人过年,在新年的第一天和第二天,一般都不下锅煮米饭,吃饭要吃“去年的米饭”,意味着年年节庆有余。大年初一一些人家还吃素,早餐不吃米饭,只是蒸软一笼印版米粿,用辣椒油或者白糖沾着吃。吃之前,一家人起来,互相致了新年的问候,便洗脸刷牙,然后便围着饭桌“吃茶”,就是吃花生瓜子馓子丝哥子,佐“茶”的是一壶水酒和一壶茶叶水,喝酒的人喝水酒,不喝酒的人便吃茶。接着,母亲便把两碗蒸软了的米粿端上桌子,早餐吃素就吃这个。
吃完便可以出门去给左邻右舍拜年。这个拜年也简单,就是进人家屋里去拱手道道“发财发财”的吉利话,男人便不论抽不抽烟,都要互相递上一支香烟,以表敬意。大年初一是一个清闲的日子,不扫地,不干家务,不下地做活,也不洗澡,也不换衣服,一个墟市的大人小孩,聚在墟街上,这家门前一堆,那家门前一堆,大家围着小桌子打纸牌玩耍,屋主还端出瓜子茶水欢喜地“伺候着”。
俗话说:“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山里人初一拜了街坊,初二便都上老丈人家去给老丈人、丈母娘拜年了,初三初四便去给姑父舅爷们拜年。拜年都要提篮子,篮子里面放着印版米粿和腊猪肉,荷包里还兜着给老丈人的红包。印版米粿和腊肉就这样在正月初二开始跟着人们周游各个亲戚家了,因为亲戚们“回篮”的食物既有印版米粿,也有烫皮丝。冬至开始准备的“年货”就这样在山里人家一直要“周游”到正月十五,甚至出了正月。
2020-01-19
00:00:00:0149621902在炎陵/enpproperty-->2020-01-19
00:00:00:014962190c1496219.html2在炎陵/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