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初,我那时还在醴陵工作。一个秋日,我与蔡力峰先生在军山村党支部书记老钟的陪同下,于午后15时左右,爬上了军山主峰。老钟独住在军山主峰脚下一小山坡左侧。小山坡下是一条山冲,有一不大的田垄,约有40多亩水田。除此外,就是青山四合了。军山位于西,天华台位其右,而高峰(明月峰)雄踞两峰之远端,三座山呈锐角三角形分布。
从老钟的家门口出发,我们沿着一条茅草疯长的山路,顺着军山右山侧,一路攀登。约1小时20分钟,就在一圆馒头山坡下见到一古寺,马头封火墙,青瓦覆顶,全用青砖砌就,有石阶石门框,仅一栋民房大小。这就是著名的军山寺了。当时这古寺被县人民武装部占用,仅有一老僧守庙。我们在庙里用完茶后,在老僧人的指引下,沿着庙后侧直上山顶的小道,奋力攀援到军山主峰顶。山顶之上多见灌木,高山杜鹃挺多,12月初的天气,居然还开着红艳艳的杜鹃花。
我感到好奇,采摘一束花带回家,清供了3天,那花朵才渐渐枯萎。请教一生物老师,她说这时小阳春气候,才使军山杜鹃于冬初开花。登峰顶往下瞭望,只见碧空如洗,四下青山巍峙,巅连远去,暗黛颜色中藏着青紫的山色,细一瞧,又有一种青碧光,逼人而来。我俩在山顶上聊发少年狂,大声张呼,“呵!呵!”之声,竟撞在对面山巅上,遥遥廻廻,半天不绝。
第二次是2007年5月中旬。在苏西林先生的陪同下重游军山。这一次,是从株洲县八斗乡那边坐小车盘旋而上的。那天下午,红日如火盘,照得大地白晃晃的,天气有点热。我们将小车停在军山寺下面一山坡里,缓缓爬上军山寺时,我俩已满头大汗了。刚走进新修的寺院内,一个20余岁的小僧正蹲在寺厅的水龙头底下洗头。问:住持呢?答:正在闭关修炼。主殿内有几个香客,入住山寺好几天了。另有10余个民工正在修建山寺大门,一老年民工跟老苏闲聊,原来他们早就认识。据老年民工介绍,原来的山寺全部拆旧,在原址上经过几年的扩建,始成现在这个规模。山寺已不见旧貌矣。在山寺大门口一望,只见数条山脉飞聚而来,满山的楠竹,在暖暖的阳光里流溢着青翠的光彩。望着望着,四野青苍迷迷,分不清哪是山哪是树,哪是山岩山路了。
军山海拔772米,为所在乡镇第一高峰,醴陵境内第二高峰。乡以军山名之。军山向称君子山,亦称君山。据醴陵市有关地方志记载:军山得名,历有三说。其一,据当地传说,此山与南岳约定,限在一定时间内,互相竞长争高,双方增速相差不大,南岳竟违约偷偷长了3夜,因而远远高于此山。为赞颂其志,人们不说假,名为“君子山”,后简称“君山”。其二,清人曹之璜《游君子山记》:称其君子“当自为一山”,赞颂此山“风骨整峻,亭亭云表”“正气孤行”“山岂独君子哉?”看来,他是从君子山特立独行的气势中,称颂“君子山”的。这是文人借山说事,自古多有之。不过“君子山”由于曹之璜的称颂盛名于世,也是可以肯定的。其三,旧时县人流传:此山形势险峻“地可用武”,历为强梁所据,故称“军山”。但翻检醴陵地方志书,无“强梁”所据之事实。“地可用武”,说的是险峻,但不一定会“用武”。
明崇祯《长沙府志》称其为“君子山”。可见军山原为“君子山”。后名之为“军山”可能由“君子山”谐音简化而来。不过,《长沙府志》云:“世传自南岳山来,面岳不背本,故名。”这样说来,自从南岳得名以来,它就“面岳不背本”,故得“君子山”之名了。
2019-05-17
00:00:00:0彭雪开■原载醴陵《开卷有益》147386602军山寻胜记/enpproperty-->2019-05-17
00:00:00:0彭雪开■原载醴陵《开卷有益》14738660c1473866.html2军山寻胜记/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