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汉代纬书《通纬·孝经援神契》载:“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明代学者王象晋编撰的《群芳谱》说:“谷雨,谷得雨而生也。”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谷类农作物将蓬勃生长。春之薄雾笼罩下的世间万物,犹如写意画一般,静悄悄地融进人们心里。在画中,让我们看一树花、赏一美味、等一场雨吧。
谷雨这天,踏青赏春,最为惬意。
这也是中国古代就有的风俗“走谷雨”,含“补阳气、驱寒气、疏经活络、强身健体”之义。
杨柳,亦在这场行走和品赏中,荡漾在我们眼中。
谷雨时节的杨柳,真是好看。不必说婀娜的身姿,俊逸的模样;也不必说清风过处,花絮漫漫搅天飞舞,仿佛要冲到云霄里去了。单是看柳叶,就很精致。叶头叶尾叶身,精巧分明,碧绿中泛着晶莹的光。难怪人们把灵秀的眉毛称为柳叶眉,把医学上用来做手术的小刀称为柳叶刀,那都是非常精细的东西,毫厘不差的。柳叶,真像一个标准的测量仪。
杨柳确是全能的,柳树皮能解热镇痛,柳叶可治足跟疼痛,柳枝是传统中医的接骨妙药,柳根能消肿止痛,柳絮可治牙痛。值得一提的还有,柳和治疗发热、疼痛的药物阿司匹林也有关系,阿司匹林的发明得益于它。
杨柳立河边,含笑望春风。本来,从古至今,杨柳都有一种优雅的伤怀之美的,柳与“留”谐音,人们常用折柳相赠、系柳相依等形式,表达留恋、难舍、永不分离之意,如唐代诗人雍裕之的《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然而,在谷雨时节,万事万物蓬勃生发,杨柳的忧郁,好像一下子不见了。那流金般的光彩里,杨柳生动盎然,快乐欲飞。
杨柳向阳一般的光明性情和耐水湿、根密集、易繁殖、生长快、滞水缓流、挂淤落沙等特殊作用,让它成为“护堤固岸的优秀卫士”。“岸边多种柳,堤坡冲不走”,古人早就特别推崇种植杨柳。隋炀帝开运河时,就曾下令群臣和百姓在运河两旁广种杨柳,后人称之为“隋堤柳”。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隋堤柳》对此进行了描述:“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
当然,杨柳天性自然,没有专属性,也不依附谁,它名中的“杨”也不是坊间传说的柳树跟随了隋炀帝杨广的杨姓,而是早就有的,“杨”“柳”也同义。《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杨柳就是柳树;源自《战国策》的成语“百步穿杨”的杨也是柳叶,“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神话传说里观音菩萨手持的“杨枝净水瓶”中,插着的也是柳枝;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杨柳枝词”诗体,又名“柳枝词”。
古典文籍中的“杨”是“柳”的一种,即蒲柳,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雅》说:“杨,蒲柳也。旄,泽柳也。柽,河柳也。”
杨、旄、柽通谓之柳。现代植物学意义上的杨在中国古代常被称作“白杨”“青杨”。
自然的,就快乐。这令我想起了孔子的弟子曾晳,他在陪孔子闲坐时这样谈论自己的人生理想:“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的,在清朗的谷雨时节,我们也拾捡几株飘落的柳絮和柳叶,一路唱着歌儿回家吧。
2019-04-21
00:00:00:0管
弦147163202“走谷雨”,
杨柳青青著地垂/enpproperty-->2019-04-21
00:00:00:0管
弦14716320c1471632.html2“走谷雨”,
杨柳青青著地垂/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