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刨根问底《芈月传》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黄文珊

“小说是允许虚构的主观文,史书则不能允许虚构。不过,将小说中的八卦,一根筋刨根问底,针对性地通过查证阅读史书,获取真知,倒不失为一条增进学问、学识、学养的途径……”

读《芈月传》,第一视觉是罕见的“芈”姓。根本不知道“芈”字的读音。为了寻找“芈”的读法和来历,翻《字典》、寻《辞海》,折腾好久都未清楚明白所以然。后来,幸亏著名学者钱文忠在央视《百家讲坛》上解读时,给出了比较完整的答案:“芈”的读音称“米”。“芈”是公族,包括国君、贵族的姓。起源于楚国。先秦时期常见。其间“芈”姓因使用方便,改成“米”或“弭”等姓。传言北宋名画家米芾,本姓即为“芈”。现在成为生僻字,原因是没有文献记载,无从考证。能够确认的是《百家姓》中没有“芈”。从掌眼认识“芈”,到开眼了解“芈”,打破砂锅一根筋,情绪兴奋一个“芈”字还真养眼。

我读《芈月传》,第六感觉是《史记》里对于芈月的记载不过100多字,而小说《芈月传》却增加了18000多倍字;81集电视剧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地颂扬赞誉芈月为华夏民族的第一位政治女性,围绕这位女姓,出现了芈月与黄歇“青梅竹马”风花雪月的恋爱描写;出现了商鞅、屈原、张仪、苏秦四大千古流芳的伟人都是同登同一政治舞台同一时代人的情节叙述;读着这样的阐发陈说,我的潜意识回忆出学生时代曾经读过的历史,明显映像构成了一个严重与史实不符十分障眼的疑问。思来想去,琢磨了多日。盘根究底的好奇心态,指望“芝麻开门”的动机,推动促使我跑到图书馆再次先后借了《史记》《秦本纪》《战国策》《穰侯列传》《范睢列传》《匈奴列传》《

后汉书》《吕氏春秋》《屈原列传》《法严》《苏秦列传》《资治通鉴·卷一、二、三》《战国纵横家书》……等一堆史藉书,又重新认认真真读了一遍,又仔仔细细展开了一轮带着考证问题进行推敲的学习。

缺失留存的史书告诉我:芈月出生的年月不明,父母是谁亦不知。“芈月”的名字都极度存疑,史书中没有记录她姓甚名谁,只说她“号为芈八子”。而商鞅、屈原、张仪、苏秦的生卒,史载明瞭。公元前306年芈八子约30岁成为太后,春申君黄歇是公元前314年出生,比芈八子要小20岁左右还不到10岁。芈八子的儿子秦昭襄王比黄歇的年龄还大11岁,这种年龄差距,说明黄歇、芈月根本不可能青梅竹马,俩人的情爱,完全是乱点鸳鸯谱的“拉郎配”;屈原活跃的年代,距离秦灭楚只有几十年时间,而芈月出嫁秦国时离战国结束还有百余年,二者完全不是同一时代人,决不可能出现助产的巫婆所唱的歌曲,是几十年后才被屈原写出来的《九歌·东皇太一》;张仪于公元前328年相秦,登上历史舞台,而苏秦于公元前287年才露面,与李兑邀5国攻秦。两者相距近50年。按25年为一代人的中国传统推断,苏秦晚于张仪约两代。张仪主要活动于燕易王年间,苏秦生活在燕昭王时代,而燕昭王是燕易王的孙子,他们之间还隔着燕王哙一代。由此可见,张仪游说诸侯之间时,苏秦尚在襁褓之中,也许还未来到这个世间,无丝毫可能出现二人纵横角逐,并行天下的事情。另外,《芈月传》的语汇表达:“来而不往,非礼也”词语出自西汉;“才高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曹植时才用的比喻;“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则是现代汉语用法,更不可能穿越时空,提前至公元前的战国时候使用。

我读《芈月传》,掌眼质疑的文史典故让我开眼勘察故纸堆,比照、校对、考量相关链接的历史渊源,彻彻底底明明白白欢欢喜喜养眼了一回学识。窃以为:小说是允许虚构的主观文,“神马都是浮云”,“打屁不沾板凳”的八卦,题中之义,任马由缰,娱人以乐

,无可厚非;史书则相对是一种不能允许虚构的客观文,“铁板上钉钉,有板有眼、硬对硬、当当响”,严谨严肃。不过,将小说中的八卦,一根筋刨根问底,针对性地通过查证阅读史书,获取真知,倒不失为一条增进学问、学识、学养的途径。

2019-04-08

00:00:00:0147039902刨根问底《芈月传》/enpproperty-->2019-04-08

00:00:00:014703990c1470399.html2刨根问底《芈月传》/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