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茱萸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万物庆西成,茱萸独擅名。房排红结小,香透夹衣轻。宿露沾犹重,朝阳照更明。长和菊花酒,高宴奉西清。”在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徐铉的《茱萸诗》中,茱萸的风味,呼之欲出。

作为芸香科植物,茱萸又叫吴茱萸、吴萸,唐代医药学家陈藏器说:“茱萸南北总有,入药以吴地者为好,所以有吴之名也。”

得到过轻言软语的吴地的熏陶,茱萸出落得俊俏大方。北宋药学家苏颂说她“木高丈余,皮青绿色。叶似椿而阔厚,紫色。三月开红紫细花,七月、八月结实似椒子,嫩时微黄,至熟则深紫。”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说她“枝柔而肥,叶长而皱,其实结于梢头,累累成簇而无核。”

气味芳香的她,以绿树红花的经典姿态,和如同花椒子般圆润繁累的果实,构成了一幅中国画,朴素而不失灵动地舒展着,缓缓地沁入人们的心田。

让茱萸变得耳熟能详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家居蒲州,在函谷关与华山之东,因此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只有17岁,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这个天才少年在重阳佳节用质朴、纯实、清澈的语言将对亲人的想念写成的诗,击中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千百年来,作客他乡的人只要读到这首诗,都会产生潸然泪下的冲动。故乡何在?亲人安好?归乡之路,有多么遥远?思念之情,该如何安放?

茱萸由此更是和农历九月初九紧密相连。在被称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设教之书的《周易》的诠释中,九月初九即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属阳、日月逢九、二阳相重而称为“重阳”,有“双阳、长久”的寓意。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重阳,最早被战国末期楚国诗人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远游》中提到时,是指天,不是指节日,“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对此,南宋学者洪兴祖的《楚辞补注》补充得很清楚,“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阳。”到了魏晋时期,重阳日有了饮宴、赏菊的做法,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是在唐代,现代也从1989年开始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九月初九这天,人们喜欢采摘并佩戴茱萸,跟亲人一起登高望远,还常常把她挂在房前屋后,作为消灾辟邪的吉物,成为求寿祈福的象征。晋代学者周处编撰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说:“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中国古代汉族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中借西汉宫人贾佩兰之语也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现代电影《红高粱》的主题曲“九月九酿新酒”这样豪放粗犷的句调,更是荡漾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九九重阳,酒水属阴,阴阳结合中,那酿出的酒当然是极好的。

于是,茱萸也叫了“辟邪翁”,被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中品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可遏病补虚羸。性味温、辛、苦的她,除了可以温中下气、止痛开窍、除湿血痹、辛香暖肺、逐风邪、开腠理之外,还是有小毒的,临床上有内服30克即引起中毒的案例。中毒者约3至6小时发病,症状为强烈的腹痛、腹泻和视力障碍、产生错觉、毛发脱落等。轻者停药后症状会慢慢消失,重者则必须对症治疗。

有小毒,却可辟邪毒,是不是应了以毒攻毒这句话呢?

而人们对于茱萸祛病辟邪、祈福求吉的神奇功效是从不怀疑的。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淮南王刘安撰写的有关物理、化学的重要文献《淮南万毕术》说:“井上宜种茱萸,叶落井中,人饮其水,无瘟疫。悬其子于屋,辟鬼魅。”

不过,相比“辟邪翁”,我更喜欢她的“吴仙丹”的称呼。她更像一位仙气十足的女子,于娉娉袅袅之间,暗香袭人之时,霓袖飞逸,花指轻弹,邪毒和灾难再也不见,天下幸福无限。那华美和瑰丽璨然迸发的场景,生生眩疼多少眼睛、惊艳多少情怀啊。

所以,当金秋来临,我们要记住茱萸。在现代,她还可以治疗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把她的果实研成粉末,加适量白醋调匀,于夜晚睡觉前,敷于两只脚的脚心,用干净的棉布包裹固定,次日取下,连敷数日,超出正常标准的舒张压和收缩压,会一点一点地恢复正常。平衡与和谐,仍隽永如常。

这样的奇妙,是不是又令人叹为观止的?一定是的。俯仰世间,讲究的是道。道法自然,天地均安。在重阳时节,容平的光辉中,茱萸昂然挺立着,和我们一起,荣耀光华,绽放灿烂。

2018-10-19

00:00:00:0管弦144905702吴茱萸/enpproperty-->2018-10-19

00:00:00:0管弦14490570c1449057.html2吴茱萸/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