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傅雷家书》,我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女生,不懂得做人的道理和做父母的艰辛,被傅雷先生的高尚人格和渊博知识所征服,书并没读完就收藏了起来。
重读之时,我已人至中年,诸多情绪涌上心头,常让我有种想流泪的感动。
经典总是经得起多维的解读,读《傅雷家书》,有人读到了傅雷把儿子傅聪培养成国际知名钢琴大师的教育方法;有人读到傅雷的赤子之心;有人读到了傅雷做学问的严谨认真;还有人读到了傅雷与妻子间的相处之道。而后来的我,拂去繁华见质地,则被这本书汩汩流淌的真挚情感深深打动。
家人之间,拉开适当的距离方能令人自省。1954年,傅聪出国留学,与家人分离,傅雷这个父亲在第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傅雷一向对儿子严格得出奇,以至于孩子们的童年很痛苦,也让夹在中间的孩子母亲朱梅馥备受煎熬。傅聪出国后,父亲因为想念儿子,就一直反省,他说:“跟着你痛苦童年一起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可如果没有严格的父亲呕心沥血的培育,傅聪或许后来也不会有如此卓越的成就吧。
在家书往来中,父亲傅雷与儿子除了大段大段的谈音乐、绘画与文学,他还相当关心儿子的感情生活,父亲建议儿子在国外多学艺术,少谈恋爱。他说:就是我一生任何时期,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却对学问的忠诚。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这其实是“现身说法”,傅雷年轻时也留过学,还曾爱上一个浪漫的法国美女,结果发现美女脚踏两只船,他差点开枪自杀,幸而被刘海粟拦下。看似有违恋爱的自由,但作为父亲,傅雷知道恋爱的杀伤力,也担心儿子们重蹈他的覆辙,如此劝说,无可厚非。
小儿子傅敏要谈恋爱了,他又规劝:长相和身材虽不是主要考虑点,但在一个爱美的人也不能过于忽视。说得多好,既然要谈就不如坦诚些,不如早点想好,自己到底要娶什么样的妻子,是爱她的灵魂还是皮囊,或者两者兼顾。傅雷先生应该是个“颜控”,他的夫人朱梅馥看上去多么美丽端庄,温柔敦厚啊。
冬天到了,父亲与儿子唠嗑,说起家中一件小事:上海这个冬天特别冷,阴历新年又下了大雪,几天不融。我们的猫冻死了,因为没有给它预备一个暖和的窠。它平时特别亲近人,死了叫人痛惜,半个月来我时时刻刻在想起,可怜的小动物,被我们的粗心大意,送了命。读了这段,傅雷那种对生命的博爱与悲悯,令我甚为感动。
1965年,风雨欲来的前一年。傅聪演出经过香港,曾与父亲傅雷通话三次,傅雷在书信里写道:“和我们通话三次,美中不足的是五月四日、六月五日早上两次你没有叫我,大概你太紧张,当然不是争规矩,而是少听了一声‘爸爸’好像大有损失。”想想也是,当一个孩子还不会说话,蹒跚学步跟在你身后,口齿不清不停地叫着“爸爸”或“妈妈”时,你心里那个美呀。傅雷在书信里,因为傅聪在电话里少喊了他两声“爸爸”而觉得“大有损失”,甚至稍有“嗔怪”,这也在说明,人老了也一样,都希望听到孩子多喊他几声爸爸。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回去时多喊一声爸妈吧!
在写给傅聪的最后一封信上,傅雷说:“尽管如此,对于能否有一天亲眼见着小宝宝(傅聪的儿子凌霄),拥抱他,把他搂在怀里,我可是一点都不抱希望……妈妈相信有这种可能,我可不信。”
一语成谶。像他自己担心的那样,傅雷真的没有见到孙子。1966年秋,傅雷夫妇终于忍受不了红卫兵的打骂和污辱,双双愤然离世。深夜上吊自杀前,他们还在凳子下面垫床被子,以免踢倒凳子时吵醒邻居。那一年,傅雷先生58岁,他的夫人54岁。
读书随笔
2018-06-01
00:00:00:0梅
莉143347102重读《傅雷家书》/enpproperty-->2018-06-01
00:00:00:0梅
莉14334710c1433471.html2重读《傅雷家书》/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