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
一说到咏梅诗,很多人或许会想到宋代诗人林逋
,他不仅书写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此等千古名句,还贡献了一个“梅妻鹤子”的典故,自然令人印象深刻。
但其实,在爱梅咏梅这件事上,古代攸县诗人冯子振也不遑多让。他不仅曾以饱蘸情致的笔墨为梅花挥毫写下百首歌咏,还以与高僧的咏梅唱和成就诗坛佳话,在文学史上开创了“梅花百咏”这个“品牌”。
百首咏梅诗中,冯子振或忆梅,或寻梅;或品乍开之梅,或写梅花半开;或观粉梅,或赏青梅等等,可谓穷极梅之姿态、品种、韵致;写尽赏鉴梅花的诸多雅趣。
“我喜欢的样子你都有”,这是当下年轻人的表白“金句”,而对于梅花,冯子振显得更为浪漫真挚,梅花惹他喜爱的每个样子,他都一一留下了诗篇。
“一夕梅花得百篇”
冯子振,元代散曲名家,字海粟,自号怪怪道人,自幼勤奋好学,《乾隆攸县志》载其“博洽经史,文思敏捷”。他在诗、文、曲、赋、书法等领域都取得了骄人成绩,明初文学家宋濂曾赞叹说“海栗冯公以博学英词名于时,当其酒酣气豪,横厉奋发,一挥万余言,少亦不下数千,真一世之雄哉!”
冯子振值得一说的传奇故事不少,与高僧释明本禅师的相遇,则促成了“梅花百咏”的文坛佳话。
据记载,释明本禅师号中峰,又称中峰和尚,杭州钱塘人,俗姓孙,9岁丧母,15岁出家吴山圣水寺,得法高峰原妙禅师,为禅宗临济派第25代弟子。元代大德年间,他筑茅庵于佳山,取名幻住庵而居。
话说这日,寓居吴门的冯子振,受好友、元朝著名书画家赵孟頫之邀参加家宴,而与赵孟頫相熟的中峰禅师也在席间。或许是因为文人相轻,刚开始,冯子振有些瞧不上中峰禅师这位高僧。这次家宴之上,主客饮酒正酣,冯子振忽见主人壁上所画梅花,灵感迸发,文思泉涌,归家后一夜写出《忆梅》《梦梅》《友梅》《赏梅》诗百首,自辑为《梅花百咏》。
次日,赵孟頫偕中峰禅师回访,冯子振出示昨夜所作百首咏梅之诗。中峰禅师一见,啧啧赞叹,连称:“真梅花知己也!”冯子振则“索中峰禅师和章”,中峰禅师当即应答,于“谈笑间,不逾日而尽答之”。冯子振一看,也是叹服,二人遂冰释前嫌,相与定交。
后来,赵孟頫将两人的唱和诗题为《百梅双咏》,托人刻印传世。元、明、清三代,唱和《梅花百咏》者达数十人,其中就包括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后来,它还被编入纪昀主编的《四库全书》之中,“一夕梅花得百篇”也成了中国文学史上难得的佳话。
冯写梅见风骨,僧和诗有禅趣
正所谓“文如其人”,综观冯子振为梅所咏的百首诗歌,以及中峰禅师的和诗,可以看出两人的心性、学识、阅历及人生志趣,两相观照,意味颇丰。
比如,冯子振在《孤梅》一诗写道:“标格清高迥不群,自开自落旁无邻。天寒岁晏冰霜里,青眼相看有几人?”又有《野梅》诗云:“花开花落春不管,清风明月自绸缪。天然一种孤高性,真是花中隐逸流。”其中“标格清高”、“青眼相看”、“孤高”、“隐逸”等语,看似写梅,实则抒怀,处处表露着自身高洁淡泊的风格节操。
而中峰禅师,以同题而唱和,不仅同样才思奔放,还巧妙地融入了其“禅净融合”的禅风,颇有禅机旨趣。
试看两例。冯子振写《西湖梅》:“苏老堤边玉一林,六桥风月是知音。任他桃李争春色,不为繁华易素心。”文末一句点明志向,“不为繁华易素心”,说的是坚守,但人还在红尘之中。而中峰禅师和诗为:“花发苏堤柳未烟,主张风月小壶天。清波照影红尘外,冷看游人上画船。”表明写诗之人已在“红尘外”,对于上画船的游人,也是“冷看”而已,飘逸出尘,清雅脱俗。
而在《罗浮梅》一诗中,冯子振写道:“忆昔山前花满村,月明曾扣酒家门。青禽一去无消息,冷落三生石上魂。”思乡之情,魂牵梦绕。但中峰禅师依然出尘,他的和诗是这么写的:“高卧花林醉復醒,不知月落与参横。人生总是南柯梦,独有师雄一梦清。”他没有故乡异乡的慨叹,生离死别于他也恍如酒醉酒醒一般,罗浮山之梅他未亲见,却能以师雄梦见广东罗浮山梅花化为美女入梦来比拟,也是绝妙。
后人品二人咏梅唱和诗说:“裁冰镂雪、摩绘入神、而逸韵藻思,实堪伯仲。”觉得他们在伯仲之间,平分秋色。而明代名臣于谦则称赞:“海粟(冯子振)才俊应绝世,中峰道韵不婴尘”,评断堪称允当。
天纵奇才,仕途不顺
冯子振才华横溢,《元史·陈孚传注》上说,“其为文,当酒酣耳热,命侍者二三人润笔已俟,据案疾书,随纸多寡,顷刻辄尽。”意思是说,冯子振写文章的时候,底下两三个人侍候着,先把毛笔浸好墨,这支笔写干了,另一支笔立即递上,不管桌上多少纸,总能把这些纸张写满。更可怕的是,他不是瞎写一气,《元史》赞其为文“事料浓郁,美如簇锦,殆天才也。”
在仕途上,冯子振一开始赶上了好时候,《元史》载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三月己巳,御史台臣言:‘近奉旨按察司参用南人,……’帝命赍诏以往。”冯子振亦在被“参用”之列,第二年即应召入大都。《十八公赋》云:“吾以丁亥之夏……价下忝燕台之延。”
元世祖忽必烈对这位“天才”还是颇为看重的,他跟皇室的关系也处得不错,尤为忽必烈曾孙女、元武宗之妹、元仁宗之姊大长公主祥哥剌吉所宠信,常常被邀请在一些名画上题跋,现存经冯子振题跋、落款为“奉皇姊大长公主命题”的名画就有宋徽宗的《御河鸂鶒图》、郭恕先的《升龙图》、钱舜举的《硕鼠图》等,可见他与皇室的亲密。
只是,再亲密的关系也躲不过朝廷内部的派系倾轧。元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权臣桑哥因贪腐事败,下狱处死,冯子振曾写诗赞誉桑哥,亦为人所弹劾,要追究“连坐”之责。所幸,忽必烈较为开通,发话道“词臣何罪!使以誉桑哥为罪,则在廷诸臣,谁不誉之!朕亦尝誉之矣。”冯子振这才逃过一劫。
但最终,虽说缘由已不可考,冯子振还是被罢了官,此后他南下江南,过起了失意文人的流落生涯。
2018-06-01
00:00:00:0143346802冯子振:来自古代攸县的咏梅高手/enpproperty-->2018-06-01
00:00:00:014334680c1433468.html2冯子振:来自古代攸县的咏梅高手/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