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话说“凤凰”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曾昭聪

凤最早是少皞的图腾。作为神鸟,凤的最初的实际动物形象应该是今天所见的孔雀。考古发现的凤的形象基本上也是孔雀形象,如殷妇好墓中出土的玉凤、青铜器上常见的凤纹,以及后来长沙战国楚帛画上的凤,长尾和高冠都是其显著特征。大约从战国末期开始,由于五行五色与四灵相配,凤又称为“朱鸟”或“朱雀”。两汉以后的画像中,朱鸟或朱雀的造型其实仍然是凤的形象,同时尾羽上的圆斑更为突出。总之,到汉代,凤的形象已完全定型了。凤是一种表示祥瑞的神鸟,“见则天下大安宁”,这种观点一直流传到后世。

凤又可称为凤皇、凤凰。《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楚辞·屈原〈离骚〉》:“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又王逸《九辩》:“骐骥伏匿而不见兮,凤皇高飞而不下。”《鹖冠子·度万》:“凤凰者,鹑火之禽,阳之精也。”

将“凤凰”拆开解释首见毛传。《诗·大雅·卷阿》:“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毛传:“凤凰,灵鸟,仁瑞也。雄曰凤,雌曰凰。”毛传的解释是最早将凤和凰分开来说的。这一解释对后世影响甚大。郭璞注:“汉时凤鸟数出,高五六尺,五采。庄周说:凤文字与此有异;《广雅》云:凤,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雌曰凰,雄曰凤。”后世沿用这一说法的极多。由“雌曰凰,雄曰凤”这一观点出发,人们将有婚姻关系的男女分别指称为凤和凰。汉司马相如《琴歌》:“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皇。”《汉语大字典》“凰”下也解释说“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汉语大词典》“凤凰”条义项一也是同样的解释。似乎“雌曰凰,雄曰凤”已成定论,但事实上并不然。

我们有如下三条理由。

其一,“凤为羽虫之长,所以加上皇号……‘皇’写作‘凰’,是文字偏旁类化的结果,先秦没有这个字”。我们现在看到的先秦典籍中的“凤凰”都是后人传抄改动的结果。

其二,凤是受人尊崇的神鸟,受尊崇的人或事物往往被加上“大”的特征(这与詹鄞鑫先生的观点稍有不同)。“皇”、“王”就可以表示这样的特征。如周代尊崇天、帝,“天”“帝”的称谓,周代青铜铭文中帝、上帝、皇上帝、皇天上帝、皇天王、天等名称开始的时候是混用的。从这一混用情况来看,“皇”“王”完全是为了表示大义,用这些字眼,是为了表示尊崇。

但是,既然凤皇(凤凰)就是大凤鸟,为什么不说成“皇凤”?其实这种现象也是“古已有之”。前面说到,周代青铜铭文中已有“皇天王”这种说法,“天”的前后均有修饰性成分。古汉语中有“大名冠小名”的用法,“如《礼记》言‘鱼鲔’,鱼其大名,鲔其小名也。《左传》言‘鸟乌’,鸟其大名,乌其小名也。”《诗经》中有中原、中田、中河、中心等用法,其实按今天的语言习惯,都得倒过来理解。“凤皇”同样如此。修饰语放在后面是原始汉藏语的遗留。

其三,还可以从《说文》古文来进行考察。凤、鹏古同字且古音声同韵近。《说文》:“……朋,古文凤,象形,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鹏,亦古文凤。”《说文》指出“凤飞群鸟从以万数”这一现象,说明凤为群鸟之长。这可以支持上面第一条理由。从《说文》所引古文字形上来看,朋或鹏还是像孔雀形象,长尾十分突出。在庄子《逍遥游》笔下,鹏“大”的特征被铺陈得无以复加,这也从一个侧面再次证实了上面说到的凤凰其实就是大凤鸟的意思。这可以支持上面第二条理由。又李白《古风五十九》之四:“凤飞九千仞,五章备采珍。”所谓“凤飞九千仞”也就是《庄子·逍遥游》里面所说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简言之,鹏为群鸟之长,体大,故鹏也就是大凤鸟——凤凰。

总之,“凤凰”不可以理解为“雌曰凰,雄曰凤”,而只能理解为“大凤鸟”。

2018-01-27

00:00:00:0史话14210720c1421072.html2话说“凤凰”/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