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搬出“穷窝”天地宽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整齐排列的小洋楼、崭新的炒砂路、绿油油的草坪、齐全的健身设施、清澈的景观河流……这不是大都市的高档小区,而是新邵县潭府乡一个名为“潭府新城”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新邵县“十三五”期间计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201户8821人,其中16个集中安置点实施集中安置项目17个,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52户4856人,实施分散安置949户3965人。截至2018年10月31日,该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全面建成,949户分散安置全面搬迁入住;16个集中安置点全面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除兜底救助、大病灾害等特殊情况外,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实现全面脱贫。

让政策不折不扣得到执行

新邵县坚持以国家、省下发的政策文件为基础,充分结合县情和搬迁对象具体情况,先后制定出台了《新邵县“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切实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有章可循。

该县严格搬迁对象确认标准,通过规范程序、确定区域、落实对象、核实人数等工作,最终以县扶贫领导小组正式文件确认全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总规模为2201户8821人,实现搬迁对象100%精准。

为让贫困户避免遭遇“房子建起了,债务背上了,家庭返贫了”的困境,就不能让住房面积和自筹资金“任性”。为此,新邵县严格红线标准,采取包乡镇、包安置点、包村组、包搬迁对象等方式,严把项目方案编制、施工图设计、规划放线、中途查验、验收交付等环节,确保分散安置与集中安置住房面积均符合上级政策要求。同时,严格执行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自筹资金人平3000元(每户不超过1万元)的自筹资金标准,并坚持不同安置方式实行不同补助标准的方式,确保搬迁对象自筹资金不超标。

强措施确保工作快速推进

早日搬出,早日受益;早日受益,早日开启新生活。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进展快不快,既关乎政府形象,也关乎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

新邵县健全理顺工作机制,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切实承担主体责任,统筹推进工作开展。同时,将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及职责权利分解和下放到各乡镇,在项目建设和工作推进上给予乡镇充分自主权,较好地调动了乡镇的积极性。

该县一直牵住项目建设进度“牛鼻子”,在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和手段,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为严格实行责任追究,该县出台《乡镇党政正职脱贫攻坚工作问责规定(试行)》,将易地扶贫搬迁纳入绩效文明考核范畴并加大考核分值权重。同时,坚持日常督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对各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全领域、全环节督促检查,对工作不力或推诿塞责、敷衍了事的单位和个人严肃问责,从而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确保“搬得出、稳得住、可致富”

为让搬迁对象如期脱贫摘帽,新邵县在安置点的选址上,坚持将最有商业开发前景、最有增值潜力的地段用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全县16个集中安置点中,有13个安置点位于乡镇政府所在地、产业园区或旅游开发区内,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健全,真正让搬迁对象搬得安心。

在脱贫措施上,该县充分考虑当前脱贫增收和长远稳定致富。一方面在13个区位优势较为明显的集中安置点,全部将安置住房第一层设计为经营性门面,产权属于政府所有并统一对外租赁,搬迁对象在按照“物权量化分红”模式取得资产性收益的基础上,全面实现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取得劳务收益。另一方面,以优势重大产业、龙头企业为依托,积极鼓励引导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与龙头企业、特色基地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切实解决搬迁对象的就业问题和产业发展受益问题。

“两年完成搬迁入住,三年实现脱贫致富”,新邵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按照这一总体部署,负重加压、砥砺前行,连续两年在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考核中位居全市第二名、全省第一方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