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邵阳诗词概述(一)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邵阳诗歌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头可上溯屈原。屈原第二次流放从鄂渚(今湖北鄂州黄石大冶)出发,顺着长江逆流而上,至洞庭湖,再沿着沅江上溯到湘西辰溪、溆浦一带,在整个湘西甚至湘东来往。南到辰溪怀化一带,北可以到达常德临澧洞庭湖周边。甚至,东及长沙地区。屈原是否涉足邵阳,目前尚无确证史料,然作为文化概念的邵阳留下了诸多有关屈原的传说,如武冈的渔父亭。《明一统志》卷六十三载:“渔父亭,在武冈州东五十里沧浪水,相传渔父与屈原相见处。”后世多有诗文歌咏,对邵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邵阳诗歌活动在明代以前不算特别突出,有史记载的杰出本土诗人最早当为唐代的胡曾,他是晚唐邵州长阳铺秋田村人,是代表湖湘文化融入中原文化的第一人。著有《安定集》10卷(已佚),《咏史诗》3卷。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称赞他“天分高爽,意度不凡”“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奇士也”。曾居军幕,每览古今兴废陈迹,慷慨怀古,以咏史诗著称,《全唐诗》收录其咏史诗162首。其诗赞之者曰:“吊古悲歌,义存劝阻,其于艳情俚语累十百以为奇者,去之远矣。”(王志远《胡从事诗序》)贬之者曰:“胡曾咏史,直堪为塾师放晚学之资,足知议论立而无诗允矣。”(王夫之《古诗评选》)《唐才子传》论胡曾“近体律绝等,哀怨清楚,曲尽幽情,擢居中品,不过也”,评价较为公允。其诗对历代蒙学和通俗演义影响深远。从蒙学教育的角度提供了非常规范的咏史诗写作模板,便于模仿学习。同时在固定格式的句式中,包含着对蒙童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训练。在宋元话本、元明历史小说等通俗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引用,频率极高,几乎被当作了广告招牌。

唐宋时期,对邵阳诗歌产生影响的以王昌龄、陈与义为代表。王昌龄的诗歌对邵阳产生深远影响,其广为传诵的《送柴侍御之武冈》《送程六往武冈》等作品,是他被贬龙标尉,在洪江黔城送别朋友到武冈上任之作。陈与义是江西诗派后期重要代表,在北宋灭亡后流亡湖湘,南宋建炎四年(1130)到达邵阳,这一时期写下不少诗作,如《罗江二绝》《题水西周三十三壁二首》《初至邵阳逢入桂林使作书问其地之安危》等50余首,不朽名篇《伤春》也写于这一时期。

唐宋时期,邵阳属梅山地域,即南接南岭、北近洞庭、东湘西沅的广大区域,大致以今安化、新化为中心,包括益阳、宁乡、湘乡、双峰、涟源、冷水江、隆回、洞口等县市或其一部分山区,丘陵重叠,地理环境比较封闭。“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今长沙),南接邵(今邵阳),其西则辰(今沅陵),其北则鼎(今常德)、澧(今澧县),而梅山居其中。”(《宋史·梅山峒蛮传》)唐代以来,中央王朝对梅山地域少数民族不断征伐,先后经过四次开梅山,至北宋熙宁年间,梅山问题最终在章惇手中得到比较完满的解决。章惇(1035-1105),字子厚,建州蒲城(今属福建)人。北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进士,初为商洛令,始终坚定支持王安石变法,哲宗时官至宰相。熙宁五年(1072)闰七月,时任检正中书户部房公事的章惇,被王安石以察访荆湖北路的名义,经略南北江以及梅山蛮事。章惇“三路进兵,诛荡平之”,未果。熙宁五年九月,采取怀柔招抚政策,双方达成协议:其一,梅山同意纳土归顺朝廷;其二,朝廷弛禁释罪,不再用武力征剿、追捕瑶酋,使瑶民安居乐业;其三,朝廷支援梅山发展生产,给牛贷种,帮助瑶民开田垦土,植桑种稻;其四,朝廷支持资金,发放民钱,帮助梅山开辟道路,发展交通。

自此,邵州不断开化,不少来自东南各道、路、省的客籍汉民进入地旷人稀的境内繁衍生息,重儒兴教,崇文习武,文化日渐兴盛。北宋武冈紫阳乡州尾头(今属邵阳县)的周仪,宋太宗雍熙二年(985)中进士,为宋代邵州境内第一名进士,累官至谏议大夫,严峻刚直,遇事敢言,史称“直臣”。晚年回乡建谏议书院(又称紫阳书院)讲学,课徒数百,一时教化大开,湖湘名士多出其门下,其子周湛、周湛子周钦皆中进士。周家祖孙三代进士,引领了邵州一域的儒道文风,至元代,出现了方外词人李道纯。

李道纯(1219-1296),宋末元初道士,字元素,号清庵,又自号莹蟾子。都梁人,本为道教南宗创始人白玉蟾的二传弟子,后来加入了全真道,是一位道兼南北、学贯三教的一代宗师。李道纯以诗词阐发哲学,留下诗词作品有100余首,以词居多。

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1423)十月,朱元璋第十八子岷王朱楩从云南改封武冈州城,建王邸,世袭14代,历时232年,一时文风鼎盛。先后产生了车大任、车以遵、潘应斗、潘应星等杰出的邵阳本土诗人。车大任(1544-1627),字子仁,邵阳县人,明朝万历八年(1580)庚辰进士,历官南丰、遵化知县,又迁礼部郎中,福州、嘉兴知府、按察副使,分巡浙西道兼整饬嘉湖兵备,后晋浙江布政使司左参政。以诗闻名,著述颇丰,著有《囊萤阁集》正续集40卷、《归田集》20卷、《古今寓言》20卷等(均佚)。现存诗739首、文7篇,刘达武编为《车参政集》,载入《邵阳车氏一家集》。其诗:“雄风劲气,蹈厉发扬,悲壮慷慨,闲雅而都雍容委蛇,有珮玉鸣鸾之度,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各臻其妙。”

其子车以遵,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生,字孝则,后更字孝思,号劬人,又号劬园、痴禅,晚年又自号禅隐老人。工诗,有《高霞堂正续集》《邵乘胪句》《声香阁草》《镜花阁填词》《贝叶集》等共100余卷名世(今佚),与竟陵派领袖钟惺齐名,刘达武编《车逸民集》辑其诗603首。竟陵派另一核心人物谭元春在《高霞堂集初刻序》对其盛赞:“夫孝思真秀逖之才也,得孝思而余之所以渐汉魏而逊盛唐。”

潘氏兄弟为明末武冈人,南明亡后,隐居武冈城西威溪冲,躬耕自给,清苦度日,与车以遵等明末遗民时相唱和,交往甚密。潘应斗,字章辰,崇祯癸未(即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著有《允孚堂诗文集》,其诗“诗格高浑,含蓄深夐”。潘应星,字梦白,章辰弟,著有《俦影堂集》,其诗“诗笔险劲,多槎枒生硬之风,艰苦僻涩,无一寻常语”。潘应斗《威溪卜筑》、潘应星《白香湖》等诗,皆传颂一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