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珊
郑永湘
邵阳日报记者
刘
波
实习生
石千金
40年间,GDP从1978年的0.63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53.4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06元增加至2017年的17789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17年达到26946元,20年增长4倍;到2017年,全区规模企业达110家,工业总产值262亿元;城区面积扩大到60余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83.11%……在12月7日双清区举行的“幸福新双清”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一组组数字令人振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区21年以来,双清区通过大力推进改革,积极扩大对外开放,让邵阳的老工业基地实现华丽蝶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步步高。
党建引领,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双清区坚持基层党建引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创新优化基层治理体系,凝聚党心民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跨越式增长,运行质态突破性优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对外经贸日趋活跃,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综合实力稳居邵阳市第一方阵前列,2016年被省委、省政府定为邵阳市唯一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一类县市区。在全省2017年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工作考评中,双清区提升幅度位列全省三甲,经济快进跻身全省四强,被评为全省一类县(区)。
目前,双清区已成为邵阳“双百”城市建设主阵地、邵阳东部城镇群建设中心区域,是邵阳城市建设中心区、工业发展主园区、商贸物流集中区。随着市行政中心、市文化艺术中心、邵阳军分区、市一中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和投入使用,双清区即将成为全市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扩大开放,大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双清区始终坚持兴工强区战略,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为抓手,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全区拥有规模工业企业130家,年产值过亿元企业72家,高新技术企业55家。
经过不断深化商业体制改革,商贸流通领域的经济结构日趋完善,具有双清特色的“商贸圈、市场群、专业街、物流园”的商贸物流格局基本形成,已经由过去的单一工业制造逐渐转变为多元化现代经济格局。
截至2018年11月,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3.2亿美元,利用内资123亿元,增长23倍;利用外资2652万美元,增长33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亿元,增长555倍。外贸进出口实绩企业达54家,进出口总额增长22倍。
以民为本,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通过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双清区以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为重点的民生设施全面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2017年,全区9个省级贫困村通过省级验收全部退出,完成危房改造555户,易地扶贫搬迁31户;全面落实城乡低保、新农合、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高龄老人长寿补贴等制度,五大险种基本实现全覆盖,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三连调”,失地农民保障全面落实,建区以来累计有12万余人实现就业或再就业。
近5年来,双清区投入资金2.5亿元,对城区主次干道和146条小街小巷实施全面提质改造,铺装排水管道4万平方米,安装路灯2500盏,新增城区绿化面积4万余平方米。大街小巷道路平整、灯火通明,发达的路网不仅大大拓展了城市的“经济圈”,更推动项目建设和商贸物流向城区纵深发展。截至2018年11月,累计为辖区内4315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对象户发放补贴6389万元,为城区居民解决廉租住房400余套;落实农村危房改造1500余户,拨付补助资金4000余万元;启动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28个,汽制厂、炭黑厂、新华印刷二厂等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走在全市前列。
近年来,双清区先后荣获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县区、全省全面小康经济快进县区等荣誉称号,并先后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考核验收。紫薇公园、时代公园、爱莲文化广场等市民休闲场所相继建成,让邵阳新增了一批城市名片。城区主干道亮化率达到100%,自来水覆盖率和气化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0%以上,一个充满活力、魅力、生态宜居的新双清正在崛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