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光明的使者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1996年曾令超的第一本散文集出版,省作家协会及湖南文艺出版社等单位为该书举行作品研讨会,我得以第一次见到令超同志。当谭谈老师将我介绍给他时,令超非常热情,他紧紧握住我的手,神态中露出常人难以表现的喜悦。这一次见面让我与令超同志有了二十多年的交往。

眼前是他的又一部新作《人生跋涉》,虽然是酷暑,但我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是一遍遍的感动。《人生跋涉》一如生活的原色,遵照自己内心,把生活还原给文字,把真情传递给读者。一种人生的巨大变故,往往可以改变人生路径。令超的人生经历坎坷崎岖,尤其是因公负伤坠入黑暗之后,巨大的精神变故,作者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我们从令超的这段人生的遭遇,既可看到人生命运的变幻莫测,同时也感受到命运的可控性。你屈从于命运,随波逐流,便可能遁入俗流,终老瞽叟。你若逆流而上,便可立于潮头,弄潮人生,奏响命运精彩乐章。《人生跋涉》一书所呈现的,正是这种与生活抗争,逆流而行的铿锵有力的生命赞歌。

读《人生跋涉》我总想起臧克家《有的人》中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确,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有的人睁眼却说着瞎话,有的人瞎了却道出了真相。令超这部自传始终说真话道真情,他不违背良心,不看人脸色,爱恨情仇,喜怒哀乐,一任表达。真情是当下文艺界最缺乏的,而娇揉造作、虚情假意、惺惺作态、无中生有,则弥漫在许多作品里。如果仅仅从艺术的角度看,令超的作品,我们可以指出某种的不足。但为什么令超的作品,还是能让读者喜欢,能让读者共鸣,其根本原因在于其本色的真实。“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读者就自然将你视为交心的朋友。真情无敌,如果插上了艺术的翅膀,它将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人生跋涉》不仅仅只是给我们展示生活的真实,他在不断还原真实的基础上,给我营造的是一片光明的世界。令超双目失明之后,有过悲观、黯然、绝望,但他不是沉沦而不能自拔,他选择了强者自奋的道路,他要像保尔·柯察金那样,将另一种光明传达给人们。每读他的作品,我们都会感受到一种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坎坷人生,往往容易让人对社会人生充满仇视与敌意。令超虽然眼睛里是黑暗的,内心却是光明的。他善于积攒爱,把亲人、朋友、领导的爱一点一点牢记于心。《人生跋涉》一书中,他前前后后描述了上百人对他的关爱与帮助。他知恩感恩,他用笔把自己获得的爱与大家分享,让人感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社会中人性的美好。也许有人会说,曾令超运气好,会碰上这么多有爱的人。是的,他是不幸的,那么大的灾难降临他的头上,他又是幸运的,他获得那么多人的关爱。这种爱是他精彩生命的养料,也是他创作的源源动力。回报这种爱的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笔将这种爱的光明传达给更多的人。《人生跋涉》如果说有底色,爱与温暖便是它最鲜明的底色。

曾经也有朋友对我说过,曾令超的文学创作之路会越来越窄,他无法看到这个世界,他无法阅读书籍。的确,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对优秀文化的吸收都受到了局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对于令超来说几乎不可能。但上帝为他关上了一扇门,同时也为他打开了另一扇门。视觉不行,他则充分运用听觉,听广播,听录音。尤其是为盲人朋友出版的书籍,扩大了他们生活的视野。令超对文学创作的吸纳也是多样的,从他的最早的创作,到今天的《人生跋涉》的出版,我觉得他一直保持艺术向上的追求。

《人生跋涉》在艺术上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作品保持了令超一贯朴实无华的文风。古今中外文章大师,其文风大多返朴归真,即便是那些年轻时丽词华章的作家,最终也改弦易辙,越老越臻于朴实。朴实不仅仅与真实相生相伴,而且蕴含一种内在美学,在不动声色中有一种震撼的力量。

在当代中国,盲人作家像曾令超这样一直保持旺盛的创作力的,独一无二。我不知道《人生跋涉》是不是他的人生总结和创作总结。作为朋友,我每次通话的最后表达的总是“请多保重身体”。言下之意,你太辛苦了,太累了,太不容易了,该收笔歇歇了。作为读者,我又总希望不断读到他的新作,因为他的作品总能给我感动与启迪,他不愧是光明的使者。《人生跋涉》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就是这些平凡的人生故事,却给了我一次次的感动。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曾任湖南省作协专职副主席、秘书长,现为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