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凌云健笔意纵横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认识丁智良是在文学交流群,虽然互加了微友,却只知他供职于当地司法机关,业余爱好文学,写得一手好时评和散文,是湖南省作协会员。偶然翻翻他的朋友圈,看到中国政法文化网推出他的书法艺术专题介绍,不由被他的书法作品吸引住了:原来这个貌不惊人的湖湘汉子,居然还是个民间书法高手,真是多才多艺!随着与丁智良交往逐渐加深,慢慢走进他的心灵和艺术世界。

丁智良在书法上纯属“半路出家”,不似书香子弟那般“幼承庭训”。他读高二时,受一位师弟影响,开始涉足书法,稍一接触,便迷失在那些优美的点画和线条中,从此“情根深种”,再难离弃。那时他每月只有40元生活费,为了学书“大业”,只好勒紧裤带过日子,挤出钱来购买书法方面的书籍,时常临习、揣摹。短短一年时间,便有了不小的进步,不但在专业杂志发表了一幅书法作品,还在全国性硬笔书法大赛中获得了优秀奖。初尝甜头,大大激发了他的学书热情,于是他投入了更多精力,结果乐极生悲,高考分数只上了大专线。他自知家里经济拮据,不敢向父母提复读之事,默默地背着铺盖进了当地一所师范专科学校。

大学三年时光,他除了读书,其余时间都交给了书法,连恋爱都未谈过。并非他不解风月,更主要的是他深爱书法,遂摒弃百般绮念。在课余和周末,在教室和寝室,不管是白昼还是灯下,时时处处皆可见他观书临帖、挥毫泼墨的身影。书法是文字的艺术,也是线条的艺术。他惊诧于那些简单的点画和线条,怎会构建出如此韵味无穷的汉字!一个简单的汉字,经过小小毛笔的挥运,为何展现出那般酣畅淋漓的大美!由此他生发出无尽的好奇心,情不自禁地想深入其中,细细体味、挖掘、探究隐藏在纸墨背后的真谛,因而长期沉浸其中而不知疲倦。看到一个个汉字在笔下按照自己的意愿构型、排列,于洁白的宣纸上涂抹出一幅幅浓淡相间、枯润相生、顾盼相向、纵横如意、潇洒奔放的书法作品,心中的快意、舒爽实是难以言表。写到兴起处,常常精神焕发,夙夜不眠。

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他在大学期间虽然没有收获爱情,却在书法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几度在全国性书法赛事中崭露头角,书法作品频见于各级报刊。参加工作后,虽因事务繁杂放松了对书法的操练,但不管多忙,稍有余闲,他都要挥毫涂抹几笔。哪怕出差办案,也要带上几本法帖或书法作品集。

无论学习何种技艺,若有名师指点、“耳提面命”,往往能少走许多弯路,但同样会产生种种桎梏,不易突破陈规。丁智良爱好、学习书法二十多年,却从未拜师,通过长期的摸索,慢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书见解和方法,主张多思妙悟,得之自然,反对死临硬摹,师古不化。清人郑板桥有一幅阐释读书、作文之法的对联:“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丁智良却将此语用于学习书法,在学书之时一任自己性情,敢于怀疑,不迷信权威。同时注重一个“悟”字,不但在临帖习字时注意细细领悟,平素也时时在心中揣摸,更秉持“功夫在书外”之旨,用心提高自身文化修养,观察、了解自然及社会百态,“借他山之石以攻玉”,于潜移默化中提升作品的艺术品位。偶有余闲,还与同好一道结伴外出参观书法展览,揣摸他人笔墨,提高自身水平。他始终坚持“心摹手追”,即便没空临帖练字,也时时在心中揣摸,偶有所得,便以手在空中挥写练习。因而平时虽执笔练字不多,但书艺却不断进步。他曾将自己学习书法的见解写成《书从疑处翻成悟》一文,刊载于书坛权威媒体《书法报》上。

丁智良的书法初学欧阳询,学其险绝;继涉王羲之、王献之,习其雅逸;后攻颜真卿、米芾、苏轼,摹其谨严;终追王铎、傅山,取其酣畅;兼学魏碑,得其厚重。博采众长,渐成自家风格,楷、行、草三体皆精,尤擅行书。其楷书出自颜、欧,法度严谨而又自有新意;行书点画厚重、劲挺,放旷潇洒;草书笔墨酣畅、气势磅礴奔放,均可窥见传统又自出机杼,颇具大家气象。前不久,他在朋友圈里晒出一幅10米小楷长卷《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着实“雷”了我们一下。把小楷写规整、刻板容易,写灵动却很难。丁智良这幅小楷长卷却于谨严之中见活跃,通篇有一股内在的节奏,点画劲健、气韵畅达,字字珠玑、灵动可爱,让人一见倾心,久久不忍释卷。

正如清代文学家、文艺评论家刘熙载云:“笔墨性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书,如也,如其学,如其人,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因长期从事司法工作,正直无私、嫉恶如仇,丁智良的书法作品也沾染了其性情,如其人一般,整体呈现出一派堂皇、正大、宽博气象,点画方圆兼备、筋骨内蕴,字体行间充溢一股凛然气息,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当然,限于无名师指点及工作和学识,丁智良的书法作品仍存在较多缺陷和不足,如点画不够精到,缺少变化和古拙之气等。如能勤习法贴,尤其是增强篆隶和魏碑的功夫,从而使线质力量更加雄强,必然会气韵通畅。

二十余年来,丁智良始终固守着书法艺术这片心中的阵地,用艺术的力量为自己构建和支撑一片小小的的精神憩园,在其间放纵感情、抒写性灵,使自己不致沦陷于琐碎和庸常的泥沼。在长久的观照和浸润中,书法已然融入他的生活、渗进他的血脉,坚持以生命之笔,饱蘸感情的浓墨,从容书写人生!他取唐代诗人杜荀鹤《小松》诗“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中的“凌云”二字作为斋名,自号凌云轩主人,却也有不甘平庸、期待崛起的襟怀和抱负。

以丁智良对书法的虔诚和痴迷,相信他定能在书法道路上实现他的凌云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