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人称“小杜”,比胡曾大三十六岁,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号樊川居士,字牧之,他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有意思的是胡曾和杜牧都写过赤壁的诗,且都很有名气。赤壁古称蒲圻,位于今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的南岸,因为“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发生于此而名扬四海。以赤壁为题作诗的诗人数不胜数,然而真正为世人所传诵的佳作,当数晚唐时期的杜牧和胡曾的作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是杜牧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游览赤壁矶,站在滔滔东去的大江之滨,抚今追昔,兴之所至,挥笔写下的咏史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后两句是人们所传诵的佳句,其实意指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难以取胜,东吴就必然为曹操所灭,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诗人并没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战的年轻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没有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功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只有借史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胡曾虽与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但胡曾比杜牧小,想必杜牧的《赤壁》他也是熟诵并赞叹不已的。但胡曾在写咏史诗《赤壁》时,并没有受限于前人思想和立意,风格独具一格。“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与杜牧的诗相比较,全诗无一雷同之处,且表现手法也不相同。两者的诗前两句都是概述“赤壁之战”同一事件,但各自取景角度却截然不同。
杜牧先取所见战争遗物为开首,含蓄而间接地烘托出赤壁之战的鏖战激烈的情况,而胡曾的前两句则取自赤壁战场的大景,熊熊大火向西烧了魏国皇帝的大旗,周瑜作为开国功臣正是龙争虎斗的时候。“烈火”既代指战争,又直指火攻的战木。短短两句诗概括了赤壁之战的战况、战术、人物、战果及影响,语言精当凝炼。两诗后两句都是对人物的评价,但胡曾的诗反映更全面、更深刻、更客观。杜牧在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以假设句式点明,若不是周瑜依借东风,那自己的夫入,也包括孙策的夫人,都会被曹操掳去深锁在铜雀台了,整个历史将会如何发展,谁也不可预料。胡曾的“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作者以选择句式,再次指明这次赤壁之战的战略战术,不是借助武器剑矛,而是“火”,打败敌人,照应了开首。这一句与苏轼所说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同出一辄,高度赞扬了周瑜的指挥才能,称颂他巧用火攻大破敌人的聪明才智。虽然战争结局是“已挫英雄百万师”,可曹操在胡曾的笔下,却仍被称为“英雄”,“开国虎争时”的“虎”字,除形容周瑜具有虎威之外,自然也反衬了曹操这样叱咤风云的人物。诗人以“尊重历史事实”,客观地反映了赤壁之战,对人物评价的袭贬两重性,也正是他咏史诗的可贵之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