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红军长征第一山”
沿着盘山公路驶至半山腰,摇下车窗,迎面扑来的是与山脚燥热截然不同的凉爽。再往上,有星星点点的小花簇拥着山路。千回百转,老山界天险到了。老山界有原始次生林4万余亩。果不其然,但见古木葱茏,密不透风。下车沿着小路慢慢深入,便见山中或老干虬枝、盘根错节,或青苔满树、开枝散叶,或葛藤攀援、寄生繁茂。
资料上介绍,1934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作为长征先遣队,在党代表任弼时、军团长肖克、政委王震、参谋长李达的带领下,从广西过城步老山界,直接配合中央红军战略转移。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高山”。1934年12月,中央红军血战湘江,强突敌人第四道封锁线后,于当月5日从广西资源进入城步。8日,红一、九军团主力历尽艰险再次翻越此山,后取道长安营入通道。当红军翻过老山界到达南山时,当地百姓无不惊讶,盛传红军是神兵从天降。林中一株古松上,红军战士用刀刻下的“红军万岁”四个大字,至今仍清晰可辨。
遗憾的是,在我的中学课本里没有收录陆定一的散文名篇《老山界》,但与我同游南山的父母都有幸在课堂上结识了老山界,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与红军一起跋山涉水,感慨万千。“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们的脸,就在脚底下。”读完镌刻在路边石碑上的《老山界》一文,我也好想去体会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惊与险。可是,游客所能走到的地方均被铺上了游步道,我们只能从前人的文字或叙述中或深或浅地体会当年红军的艰辛与不易了。
“高山红哨”:中南五省海拔最高的哨所
我们马不停蹄地朝着海拔1860米的西山山顶进发,那里高高矗立着“高山红哨”石碑。
据记载,清乾隆十年,宝庆二府曾在此修建报平安鸣炮台。1934年秋冬,红军长征也在这儿挖筑战壕阻击过敌军。解放初期,一小撮国民党顽固分子企图把南山作为反共基地,并妄想得到台湾方面的空运救济。为防海外空投空降,1963年6月,广州军区在山顶修建哨所,全称为“中南某部国防防空哨所”,成为当时中南五省所建的海拔最高的哨所。驻守哨所的指战员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克服万难,因地制宜,成功防止了一次又一次特务空投空降事件的发生。1969年10月1日,驻军代表周宜珍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与此同时,《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湖南日报》等各大报刊纷纷满版登载其模范事迹,中央军委将哨所命名为“高山红哨”。“高山红哨”不仅在报刊上频频现身,也成为了中国话剧、歌舞剧、电影行业的热门题材,久演不衰。广州军区与潇湘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了纪录片《高山红哨》。20世纪70年代,“高山红哨”这一名词在全国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我想知道哨所指战员到底经历了多少的艰难困苦,展览厅陈列的破草鞋给了我一些答案,但远远不能满足我的发问。我知道战士们驻防在山顶的每一个寒夜,抬头看见一轮明月时也会“倍思亲”,但更牢记着肩负的神圣使命,栉风沐雨,坚如磐石。我坚信,当战友周宜珍受到毛主席接见的那一刻,他们的内心是最幸福不过的了。
南山牧场:“中国第一牧场”
从“高山红哨”下来,走过兵器广场,左边悬崖旁“中国第一牧场”巨型石雕赫然在目。人们说,“中国第一牧场”是红军的馈赠。当年经过这片一望无垠的大草原时,王震将军立下宏愿:“等革命胜利后,一定要在这里建一个大牧场。”
1956年3月开始,南山先后办过集体农庄、农场、林场、园艺场,但均因自然条件的制约而告失败。1973年,王震将军亲自过问,决定改办牧场。1979年,国家农业部畜牧总局将牧场更名为“湖南省南山种畜牧草良种繁殖场”,并建立完善的服务设施,南山牧场终于走上了种草、养畜、加工、贸易、服务一条龙的经营新路子。此后,南山牧场依靠科技进步和现代经营理念,大规模开发、改良草山,引进良种牧草和牛羊,大面积飞播牧草,使之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现代化山地牧场。2009年5月,国家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正式认定:“从创办时间、国家支持力度、草原畜牧业发展水平、人工草场面积、产业化模式等五个方面综合来看,南山牧场是‘中国第一牧场’!”
夕阳西下,牧场上成群的奶牛正踏上归途,此时的情景趣味盎然。一头接一头踱着方步的奶牛,就像放学后排队出校门的小学生,天真无邪,摩肩接踵。也有个别偷懒的,直接趴在那儿等着主人认领。在路肩走着走着,有奶牛就停下了脚步,环顾四周,畅意排泄。有一头奶牛索性歇息在路中央,不让车辆通行,惹得游客欢笑不已。奶牛是牧场跃动的风景线,将眼前的景物与天边的绿色和谐地融为了一体。
昔日荒凉贫瘠的南山牧场,今朝华丽转身变成中国农牧业的一面旗帜。我想,这是告慰红军先烈最好的讯息,也是献给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好的礼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