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日趋人性化宗霍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对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老年人而言,每年进行生存认证已成惯例,但手续繁琐或方法不当的认证方式也屡屡引发争议。人社部日前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改变经办服务方式,持续提升经办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为证明“还活着”身心俱疲

一个月前,随女儿在湖北武汉居住的90岁老人白启永,因单位的退休人员工资发放调整,被要求本人回湖北红安县机关事业单位保险局办理录指纹、照相等认证程序。

在女儿陪同下,白启永来到红安县城。然而,办理社保认证的办公室位于三楼,没有电梯,老人上楼困难。在询问能否请工作人员下楼办理认证被否定后,白启永只能坐在轮椅上,请人帮忙抬上三楼。这段视频在网络曝光后,引发广泛关注。

白启永的遭遇并非个案,为证明“还活着”,不少退休老人身心俱疲,尤其是异地居住的更是不易。吉林长春市的孙女士说,当地要求领取养老金的75岁以上老人每年进行两次认证,为此,她和母亲每年都要陪同住在一起的外婆回户籍地公主岭市办理年审。近一个小时的高速路程对她来说并不算远,但84岁的外婆比较胖,行走时总要有人扶着才行。

2017年吉林省推出吉林掌上社保APP,领取养老金的退休人员通过APP即可完成社保年审。孙女士并不是没有尝试过,只是已有脑退化症状的外婆反应时常跟不上,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系统提示的眨眼、伸舌头等一系列动作,还是只能去社保局进行现场认证。

工作方式和态度影响群众感受

尽管年审环节饱受争议,但从政府监管部门的角度看,通过身份认证来确保养老保险基金安全也有必要之处。据统计,2012-2016年,全国共查出冒领社保待遇金额7.6亿元,追回到账7.1亿元。天津市社保部门与公安机关破获的一起案件中,一位老人去世后,其外孙一直冒领养老金超过11年,总金额近20万元。

一些受访老人和业内人士认为,生存认证是必要的,但具体实施的方式、方法亟待改进。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龚文海说,基层办事机构的工作方式和服务态度,往往直接影响群众对政策的感受。据报道,少数经办机构在对退休老人的生存认证中,高高在上,态度傲慢冷漠,对老人排长队、身体不适等情况视而不见。有地方甚至要求行动不便的老人,必须手举当天报纸拍照,以证明还活着,遭到诟病。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宋向清认为,防范养老金冒领风险,重点应是政府如何通过高效、便捷的方法采集到真实信息,并通过信息披露防范假信息,最后配套提高冒领者的违法成本,而不是把证明真实性的责任都推到群众身上。这样不计行政成本、社会成本的政策安排,仍是强调管理而非服务的思维体现。

逐步简化甚至取消生存认证

在近日召开的“进一步加强社保经办系统窗口作风建设视频会议”上,人社部要求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改变经办服务方式,持续提升经办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全力推行异地业务“不用跑”,重点简化在待遇领取资格集中认证、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备案等异地业务的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近日,长春、濮阳等地社保机构陆续下发紧急通知称,根据国家和省要求,全面停止社保待遇领取资格集中认证,待简化认证办法出台后再另行通知,在此期间待遇发放不受影响。

实际上,此前已有一些地方通过多种措施简化社保认证程序。比如,湖南省在2008年就率先推出了远程人脸识别认证,目前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已扩充到经办机构认证、银行认证等7种渠道。去年起,福建省企业退休人员(除厦门本地退休人员外)领取养老金资格已采用人脸识别技术认证,并实现全球“漫游”。2016-2017年间,多地人社部门开始密集上线官方的社保年审APP,并逐步与第三方机构开展合作。到今年6月底,湖北省的所有参保人员,通过手机关注“湖北12333”微信公众号,或进入支付宝“城市服务”里的“社保”入口,均可在线进行自助认证。北京智慧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开发的老来网APP,已与湖南、广西、安徽、吉林、河北、贵州六个省份对接了全省的社保认证数据,提供年审服务,近20个省份的部分地区也实现了覆盖。

有些地方甚至探索取消生存认证。广东中山市人社部门近期公告称,在中山常住的中山籍退休人员,由社保经办机构定期与公安、民政部门通过数据交换,完成人员生存状况验证,不需要本人办理。山东省在今年4月宣布启动养老保险领取资格“静默”认证制度,在不需要退休人员直接参与的情况下,通过多部门的信息比对全面排查冒领待遇人员。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说,破解退休老人“自证生死”的困境,要进一步打破部门之间信息壁垒,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同时在充分做到信息公示公开的基础上,强化社会监督和惩罚力度,提高冒领违法成本。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