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元至正元年(1341年)出生于城步扶城峒(今城步丹口镇太平村)。其先祖蓝昌见于五代初随“飞山蛮”首领杨再思献地归楚有功,被封于城步扶城,蓝玉系昌见第十四世孙。据《明史》和《苗族通史》记载,元末兵乱,蓝玉父亲蓝春应参加了元至正六年(1346年)爆发的由吴天保和杨留总领导的城步苗瑶人民大起义,兵败后,被朝廷“举家谪戍濠州定远”。少年蓝玉是随父母作为罪犯被朝廷充军到了濠州定远的。在定远,年轻貌美的蓝玉之姐被朱元璋部将常遇春在淮西战役时相中,娶纳为妻。元至正年间,濠州人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辗转于淮西各地。待蓝玉长到十多岁,便投奔到其姐夫常遇春帐下,加入了朱元璋的起义军队伍。
《明史》说蓝玉“有大将才”,作战勇敢,有胆有识,能征善战,屡立战功,深受常遇春和朱元璋赏识,不久就被授予六品管军镇抚之职。后因战功卓著,相继升任为五品武德卫千户所、新军千户所,再升至正二品都指挥使、大都督府佥事。其后又不断建立军功,明皇朱元璋对蓝玉更加器重。蓝玉逐渐被封为永昌侯、大将军、梁国公(凉国公),成为明战时统兵的最高将领。
当蓝玉的政治生涯和军事武功达到巅峰的时候,也形成了居功自傲、专横跋扈的恶劣作风。蓝玉军功盖世,朱元璋恐其军威,在其身边安排了锦衣卫“辅之”。洪武十四年(1381年),蓝玉任征南左副将军收复云南期间,锦衣卫告其“私搞盐引”(食盐运销专利凭证),牟取暴利。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率兵15万北征元顺帝孙脱古思铁木尔获胜后,锦衣卫告其私占大量珍宝、驼马,私纳元妃。朱元璋闻报大怒:“玉无礼如此,岂大将军所为哉!”立将其“梁国公”改为“凉国公”。蓝玉的高傲自大和胡作非为,引起了正在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朱元璋的极大不安。朱元璋估计他的子孙无能力“驾驭”这匹烈马,便想除掉他以绝后患。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指挥蒋瓛诬告蓝玉同景川侯曹震等有谋反行为,朱元璋即以“谋反罪”将蓝玉打入大牢,继而处死抄家,灭其三族,坐党论死者一万五千人。蓝玉享年53岁。害怕“蓝狱”波及蓝玉故里城步扶城和安徽定远,城步扶城蓝姓居民改从“秦”姓;而蓝玉定居的安徽定远的蓝姓居民则全部改为“青”姓,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意。
与蓝玉同为城步扶城峒籍,且与蓝玉颇有世交的苗族名将、黔宁王沐英之子、黔国公沐春为保存蓝玉遗脉,冒着生命危险将怀有身孕的蓝玉侍妾藏于沐府,后生下遗腹子蓝昌建。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也就是蓝玉被杀七十年后,蓝玉遗腹子蓝昌建子孙繁盛,“蓝狱”禁网日渐废驰。黔国武僖公沐琮(沐英孙)命蓝昌建回原籍城步定居,扶城“世守王坟”。蓝昌建在扶城修建了蓝氏宗祠,内设有蓝玉、沐英、常遇春等先祖塑像,供后人瞻仰祭祀。
城步蓝氏苗族农历四月初八吃“乌米饭”或“乌米粑”的习俗,充满了神秘而悲壮的色彩。当年蓝玉被杀后,其族人冒死将蓝玉头颅装入谷箩内藏好连夜逃出京城,马不停蹄赶回其祖籍地城步扶城峒(今城步丹口)。蓝玉的血已将箩内稻谷染得乌黑,族人不忍将稻谷舂米吃饭,就留作种子,来年撒在秧田,结果长出了紫黑色的稻米,秋天结出血乌色的谷子,其米粒也呈血紫色。蓝姓后人为纪念祖公,便将蓝玉被斩杀之日——农历四月初八定为忌日,各家各户不得生火煮食。四月初七,各家煮好乌饭,做好乌糍粑,敬奉祖先,然后全家同吃一餐乌米饭;而糍粑则留待初八日冷食,或宴请宾客。但这种“乌米”稻种从不外传,只在蓝姓内部自种自食,世代相传至今。
2007年,丹口镇太平村隆重举办了“纪念蓝玉诞辰666周年暨首届扶城四八乌饭节庆典”,除本县1000多名蓝姓苗胞外,还有来自湖南武冈、绥宁、会同、洪江、黔阳等县,以及安徽、广西、广东、湖北、云南等外省蓝姓同胞400多名来宾参加了庆典仪式,并举行了祭祀、看戏、踢棉布球、水田捉鱼、吃“乌米饭”“乌米粑”等活动。从此,太平村每年都举行这一活动。从蓝玉被诛杀至今,经过600多年的发展,城步蓝氏人口现已达到5000余人。
城步蓝氏苗族传承的“乌饭”,与外地苗族四月八所吃的“乌饭”不同。其他苗族吃“乌饭”,有“乌饭”而无“乌米”,其饭是用普通糯米拌染树叶汁蒸熟而成。而蓝氏苗族世世代代留存传种的乌米禾稻种,其粒大须长,谷壳粗而黑红,米粒呈血红色,禾杆粗壮高大,耐旱不耐肥,肥则不结子,故产量不高,每亩500余斤。这种乌米奇香,一家煮饭,全村飘香,令人垂涎。乌米禾与城步虫茶、峒茶、青钱柳茶一样,是城步苗族传统地方保护品种,目前正在申报国家地理保护产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