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错失湘黔铁路,加上资水航运近乎瘫痪,邵阳区位优势不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成为欠发达地区。此后,打造交通枢纽,建设经济强市,成为了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体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夙愿。
改革开放40年来,市交通运输局在市委、市政府和省交通运输厅的领导支持下,抢抓发展机遇,筚路蓝缕、砥砺前行,使我市交通运输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朝着“二中心一枢纽”战略目标大步前行。
●
从无到有,高速公路助力发展
1994年12月28日,湖南省第一条高速公路,连接黄花机场和长沙市区的长永高速通车。于是,数百万邵阳人民就一直期盼着宝庆大地能通高速,期盼高速开通带来“好日子”。经多方争取协调,于2000年7月1日开工建设、2002年12月26日建成通车的潭邵(沪昆)高速公路,成为邵阳境内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潭邵高速邵阳境内82公里,设范家山、梽木山2个互通立交,有廉桥、邵东、邵阳东、邵阳南、周旺铺等5个出口。
到2010年底,邵怀(沪昆)高速、邵永(二广)高速、邵衡高速相继通车,以沪昆、衡邵高速公路为东西主轴,以二广高速公路为南北主轴的高速主骨架基本形成,构筑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网,形成便捷发达的交通网络,成为邵阳交通人新的追求。
党的
十八大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二中心一枢纽”战略布局,面对新常态,积极谋划重大交通项目,加快构建“三横三纵两连”的高速公路架构,着力构建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娄新、洞新、怀通(包茂)、安邵(二广)、邵坪、武靖高速相继通车,特别是武靖高速提前一年建成通车,城步、绥宁两县结束县城30分钟内不能上高速的历史,全市进入“县县零距离上高速”的“新高速时代”。随着广西境内资兴高速公路的通车,2017年12月31日,洞新高速新宁崀山省际收费站同步通车,我省西南地区再添出省通道,一条“广西桂林—新宁崀山—武冈云山—湘西凤凰”4小时世界级精品旅游路线形成。
截至2017年底,全市高速总里程达到581公里,全省排名第4位。随着高速公路网络主骨架的全面拉通,邵阳在中南地区高速交通枢纽地位的进一步确立,区域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对内,依据占比全省里程9.1%的高速路网,辐射省内60%以上的人口,可在1小时内直达娄底、怀化、永州、衡阳、湘潭等五地市境内;对外,直接打通江西、贵州、广西、广东的交通大动脉,车程均在4小时以内。
俗话说,路通财通。高速公路是邵阳经济腾飞的黄金之路,也是南接珠三角、北连长江经济带的产业转移之路。目前,邵阳以邵阳经开区为核、沪昆高速百里工业走廊为带、县市工业园区为点的“一核一带多点”工业建设已初见成效。2017年,以百里工业中心为主要支撑的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535.1亿元,增长7.3%,排全省第6位,中西部第4位。
●
从疏到密,干线公路畅通出行
改革开放初期,我市的交通格局是水路萎缩、铁路“盲肠”、民航空白,公路承担了98%的客运和87%的货运。干线公路是交通体系的构成主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民生出行息息相关。加快干线公路建设,对于衔接邻市(省)普通干线公路网,构筑市域内部快速普通干线公路体系,覆盖全部市县级行政结点和市域重点乡镇,保障市县快速畅通、县镇(乡)便捷连通,进一步放大区域交通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0年前,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仅5163公里,有路面的公路才有696公里、其余均为简易土路,标准低、质量差,公路总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24.8公里;道路营运性载客车362辆、载货汽车1537辆,客运线路53条,年公路客运量1961万人、货运量243.9万吨,道路运输保障能力差。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劲吹,邵阳交通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期。从1981年全市各养路工班普遍开展裁一个弯、降一个坡、改造好一公里标准路的“三个一”活动开始,到1984年冬掀起第一次拓宽改造公路的高潮,我市公路建设迎来第一个发展期。境内逐步注重改造等外公路,新建公路也按等级公路测设与施工,公路技术等级逐步提高。截至1986年底,市辖区共有公路5764.92公里,平均每100平方公里密度为27.75公里,99.5%的乡镇通公路。1992年,我市制定了“三横六纵一连”的公路网规划,开始变“求通型”为“求畅型”,变“行政辐射型”为“经济辐射型”,境内公路线路由叶脉结构向网络结构转化。1995年,市委市政府发布加快公路建设二十条优惠政策,把公路建设作为邵阳市经济超常发展的“三大战役”之一来抓,以“大办交通、办大交通”的思想指导,再一次掀起了规模空前的新、改建公路的总体战。到2000年底,全市新建、改建国省道1400.273公里,公路总里程达6155.73公里,等级公路达3549.34公里,有高级、次高级路面1567.95公里,其中水泥混凝土路面211.02公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新建、改建邵塘公路、衡邵高速新邵连接线等干线公路29条,新增通车里程1089公里,全市90%以上的重点乡镇通达二级公路,二级及以上等级公路占比干线公路总里程较十七大末提升20个百分点。到2017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22523公里,公路总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108.28公里,为40年前的4.37倍,乡镇和建制村100%通达通畅,高级铺装路面20149公里。其中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已达2915公里,国道664公里,占比全省7.5%,排名第六;省道2251公里,占比全省10%,排名第二。
随着公路的延伸,公路运输事业也逐步发展,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统营”到1984年中央推进农村经济改革,鼓励农村发展集体、个体运输业,民营汽车运输得以发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运输体系形成。到2002年,全市营运汽车14758辆,为1990年的194.26%,比1981年增长6.77倍;完成货运量比1990年增长27.55%,比1981年增长10.41倍;完成客运量为1990年的181.46%,比1981年增长44.4倍。特别是十八大以后,深入推进运输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运输服务保障总体平稳有力,运输需求保持平稳发展,运输服务社会满意度得到提高,“人便于行,货畅其流”得以真正实现。到2017年底,全市共有客运站场73个,其中一级站7个、二级站8个、三级站22个、四级站11个,从事道路运输经营业23091户,从业人员73277人,开通客运班线1558条,其中省际班线208条,市际班线181条,县际班线217条,县内班线952条,2017年完成道路客运量11919.35万人次,为40年前的6.08倍。全市从事道路货运经营业21614户,货运从业人员42899人,有营运性货运车辆27798辆,2017年全市完成道路货运量23658.51万吨,为40年前的97倍。
●
从量到质,农村公路助力脱贫
邵阳地处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人口占全省的六分之一,交通闭塞是落后地区群众长期贫困的主要原因。邵阳市扶贫脱贫攻坚任务紧迫,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发展,关键在交通、在农村公路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落脚点,就是更好地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设施条件,把农村增收的路子铺到家门口,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子修到家门口,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扶贫脱贫进程,确保全面小康的如期建成。
邵阳农村公路的第一个较快发展阶段,开始于1970年,全市提出了“社社通公路”的要求,开始把筑路重点放在山区。到1980年底,共新建公路2515.4公里,都是采用民办公助、民工建勤的方式修的。特别是把群山起伏、地域辽阔、人烟稀少的35个边远山区的乡村公路修通,改变了山区人民肩挑背负的落后状态。尤以邵东县最为突出,该县基本达到乡乡通客班车,村村有公路。
此后新修乡村路,加快农村地区等外公路改造一直是邵阳交通人孜孜不倦的努力方向。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邵阳市农村公路建设全面加快,从2006年启动全市“村村通”硬化路建设后,到2015年底,新建1.4万余公里水泥(沥青)路,全市建制村100%实现通硬化路。硬化路延伸到了群众家门口,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快捷安全出行和生产生活运输。
十八大以后,我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好“四好农村路”的指示精神,以“四好农村路”建设活动为契机,对全市农村公路进行高起点规划,全力打造3+1农村公路融城板块(大祥、双清、北塔+新邵)、西部生态圈农村公路板块、新通道农村公路板块(怀邵衡串联的洞口、隆回、邵阳县、邵东)等农村公路三大板块,推进农村公路提质改造(窄加宽)。到2017年底,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9万公里。十八大以来,共完成农村公路提质改造(窄加宽)2273.9公里,实施重要县乡道、通景公路、断头路改造536公里,危桥改造423座,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4560公里,建成农村客运招呼站4154个。特别是自2017年底全省为加快扶贫攻坚,推进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建设以来,我市坚持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态势抓推进,截至今年9月初已完成1852.4公里道路建设,完工率为年度任务的61.7%。
在大力实施农村公路提质升级的基础上,我市加快建立系统规范的农村公路养护制度,推行“群众性养护”体系,农村公路路况质量逐步提升。在农村公路路况提升、确保安全通行的前提下,交通运输部门积极利用油补政策引导经营者拓展农村客运班线,完善农村客运班线通行审核规则,探索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优先发展适用农村道路通行的中小型及中级客车,加快淘汰老旧客运车辆。从2015年至今年9月初,全市农村客运车辆更新近700台,占现有农村客运车辆总数的40%,实现全市建制村通客车3196个,全市建制村通班车率99.66%。
立足“特色产业+”的交通运输扶贫模式,“幸福小康路”和“特色致富路”发展卓有成效。位于邵东桐江源头的双凤乡桐江源村和古奇洞村分别由2个村合并而成,其中古奇洞村还是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在并村初期,因没有打通断头路,村民出行成了大问题,也对旅游开发造成了不良影响。当地党委政府和交通运输部门迅速行动,开展两个村的公路提质,将5公里长、平均5米宽的公路修到山上,连通村里的玫瑰花种植基地。2016年底,路修通了,产业也拉通了。邵东县天香玫瑰种植专业合作社董事长李自平对此最有感受:“贫困户种植玫瑰,公司负责收购。路没拉通之前,原来收购玫瑰花只能用小型三轮车,现在可以驾驶一次可装五六吨的冷冻车去收购了。”通路提升了收购的效率、减少了人工成本,原来用三轮车收购1天需要30个人,而现在用冷冻车收购一天只需要3人。如今,玫瑰花基地已经扩大到一万亩,李自平还在玫瑰花基地办起了加工厂,经过深加工提取玫瑰精油和玫瑰纯露。企业效益好了,贫困户收入也水涨船高,1700多名贫困户从中受益,平均一年纯收入超过8000元。双凤乡趁机以路为“媒”,以花为名,在特色乡村建成了玫瑰花、五彩葵、荷花等特色产业基地,将“花经济”打造成“花产业”。
●
从差到优,城市公交便利惠民
邵阳市区第一条公交线路是1959年开辟的南门口至汽车站(今人民广场)的公共汽车线路,即1路。当时从南门口至汽车站,途经西直街、红旗路、青龙桥、儒林街、管乐街、箭落门,全程2.8公里。1960年7月,正值娄邵铁路即将通车之际,新辟了汽车站至火车站的公共汽车线路。起点站设三眼井巷口,终点站设龙王桥广场,途经百寿亭、双坡岭、五里牌、兴隆坳、十井铺,全程7.2公里。1967年,两线贯通,始发站移至南门口,终点站仍为龙王桥广场,全程10公里;1986年3月,起点站迁至西湖路花坛边,全程10.4公里。其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城市扩容提质加速,1路车行车线路几经优化,起点也一度变为江北西湖桥广场。随着2013年汽车北站建成启用,1路车起点延伸到汽车北站,2017年终点又调整到湘商产业园。
邵阳市公交车始终以构建安全、快捷、方便、舒适的均等化公交服务体系为目标,将公交服务向工业园区、大型住宅小区、厂区延伸,使民生效益最大化。2012年以来,新增公交线路9条,调整优化线路24条,如今有31条公交线路分布在邵阳市区的大街小巷,每天9万余台次的公交车在运营,日均客运量达25万人次。经过40年的发展,公交线路增长了22条,公交线路总长度达438.2公里,提高了332%。
城市公共交通车随着城市发展而更新,1960年邵阳公汽公司成立之初,仅有2台老解放单体客车,1978年发展到50台,其中老解放客车41台,铰接式公交车(又叫通道车)5台。1998年公交车增加至220台,2003年邵阳公交公司改制成私营企业——邵阳扬子巴士有限公司,2008年公交车数量达320台,并于2010年开始增加空调车。2016年,邵阳市首批新能源公交车正式上路。新能源公交车安全性和舒适性显著提高,车辆行驶更平稳、噪音更低,乘客的舒适性和司机操作的舒适性也大大提高。如今,市区新能源公交车运营数量为408台,占在营公交车总数的79.5%。在今年9月底前,将全面淘汰在营的105辆燃油公交车,新能源车逐渐覆盖市区范围。预计2020年,市区新能源公交车将达到1000辆左右。
随着公交车的更新换代,改变的还有乘车支付体验。在上世纪80年代,根据路程远近,票价有2分、4分、6分、8分、1角不等。但公交票价的变化并不大,进入新世纪后,票价也基本是1元钱,到2010年新增的空调车才变成2元。其后支付方式也从现金到刷IC金融卡支付,特别是到2017年底,随着市城区“智能卡车载机”设备的全面上线,新增了手机闪付、银联二维码等支付方式。目前,邵阳市加快推进交通一卡通建设,预计到今年10月,可完成市区公交终端的联调联试和第一批“全国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的发卡。届时,持有一张公交卡,不但可以在邵阳乘坐公交车,还可以到外地乘坐公交车,甚至还可以乘坐出租车、火车。此外,扬子巴士还在加快“智慧公交”建设,打造“掌上公交”系统,乘客可以通过手机精准地了解公交车运行动态。
从寥寥无几的公交线路到星罗棋布的站点,从柴油车到新能源客车的普及,从人工售票到无人售票到刷卡买票,再到如今的手机扫码乘车……这些改变的背后,是城市公共交通配套体系的完善,是以人为本公交出行理念的践行。如今,我们分享着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期待和畅想着未来公交出行的更多可能。
40年后再出发,改革开放正成为新时代神州大地上的奋进强音。党的十九大提出“交通强国”战略,未来几年,邵阳市交通运输局将立足“二中心一枢纽”目标定位,推动交通强国战略在邵阳落地生根。全面加快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着力补齐短板,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建成东西两翼齐飞的航空体系和“三纵三横两连”区域铁路网;尽快开工崀山高速、城步至龙胜高速,加快畅通高速省市际出口和区域大通道,力争重要乡镇100%通达国省干线二级以上公路;谋划推进资江航道500吨级航运通航;全面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农村公路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专业化养护、便利化运营,完善综合交通网络,把邵阳的区位优势转换为发展优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