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兴水惠民润心田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过去,洗衣、做饭要到3里之外去挑水,现在龙头一拧,水就来了。太感谢党和政府了!”10月8日,邵阳县黄荆乡大付村11组村民邓小娥感激的话语,道出了这个高旱山区群众的心声。

曾几何时,邵阳县最干旱的黄荆乡,因境内山高坡陡、溶洞遍布,一到干旱季节,村民喝水就成了大难题。农村群众“吃水难”一直是邵阳县委、县政府的一块“心病”。2017年,邵阳县投入2600多万元,修建5处农村饮水工程,彻底解决了全乡2.2万人的饮水问题,实现了安全饮水全覆盖。

龙头一开,清水自来,如今已成为邵阳县农村的普遍现象。

近年来,邵阳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战略部署,三步并作二步走,握紧拳头打歼灭战,竭尽全力推进项目建设。2017年共投资6.43亿元,建成安全饮水工程287处,完成45.45万人安全饮水和21.99万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人人喝上放心水,农村饮水安全率达到100%,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

凝心聚力

加速推动“水”项目

邵阳县现有人口107万,农村人口93.67万。过去10年,该县累计修建农村饮水工程267处,惠及农村人口49.89万人。2017年,邵阳市委、市政府把该县定为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重点县,要求年内率先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暨巩固提升项目建设,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面脱贫。为此,该县把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作为全县脱贫攻坚的“一号工程”,集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打一场攻坚战、歼灭战。

自去年10月开始,该县因地制宜、提前谋划,积极组织水利、规划、国土有关部门及工程技术人员深入村组,全面摸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现状、分布、类型,建成比较完善的数据库。县人饮指挥部按照“能集中的不分散,能联网的不单村,能扩建的不新建”原则,严格按照“三化”“五统一”要求,科学规划设计。同时广泛宣传,层层发动,形成共识,凝聚力量。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事关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该县上下一心,高位推动,以“一号工程”为引领,用最强的力量,攻最难的堡垒。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成立了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的建设指挥部,明确乡镇、村两级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实行“一票否决制”。打造攻坚“同心圆”。水利部门“挑重担、做示范”,万人千吨“大块头”工程由县水利局或县自来水公司为业主,其余工程由乡镇为业主,分类实施推进。各职能部门联动共建,开辟绿色通道,加班加点,急事急办,依法依规、分门别类集中完成公开招标、邀标采购等前期工作。去年4月份,所有工程都准时开工建设。

风雷动,旌旗奋,一场农村饮水安全全面脱贫的“大会战”在全县拉开了帷幕!

层层发力

打造精品“水”工程

为使全县人民尽快饮用安全、干净的放心水,邵阳县上下齐心,攻坚克难,快马加鞭,抢进度、抓质量,以新的姿态、新的干劲、新的作为,向全县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

抓严抓细,高要求实施。“三级联点”负责。县级领导联乡镇,县水利局班子成员联片,指挥部办公室技术服务人员联项目。“挂图”作战。将饮水工程计划、工期、任务绘制成图,分解到单位、到人、到具体时间,严格督查考核。“清单”管控。针对工程建设敏感问题和薄弱环节,该县梳理出规范建设、杜绝浪费、严防腐败的“六个严禁”清单,实施“负面清单”管理,真正把饮水工程打造为“清泉”工程。“笼子”筹资。看紧管牢财政笼子,争取上级财政专项补助7813万元;政府融资调配资金2.1亿元;整合全县农、林、水、扶贫、以工代赈等涉农资金2亿元;国土异地占补平衡调配资金2.26亿元。

紧鼓密锣,高频率调度。全县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层层发力,不断把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推向高潮。县主要领导挂帅,抓好总调度。一年来,书记、县长专题调度22次,常务副指挥长调度32次。同时,县主要领导每月到基层一线,考察指导重点工程,为项目建设排忧解难。县指挥部办公室全体干部职工团结拼搏,日夜奋战,抓质量安全、抓规范建设,风里来,雨里去,始终战斗在工程一线。广大业主单位冲锋在前,抢抓工期,狠抓质量,严格监管,堵塞漏洞,仅邵阳县水利局负责管材招投标一项就节约资金2000多万元。

打造精品,高质量建设。该县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原则,把好技术指导关、材料设备购进关、工程质量关、工程验收关,严格贯彻生态文明理念,所有工程设计、建设,都严格做到主题色彩、结构布局、建设标准、建设进度、管理制度“五统一”,真正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惠民工程,各供水厂都建成了花园式单位,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

10月8日,黄荆乡大塘垅自来水厂院内绿树掩映,鸟语花香,厂房规整如盘,错落有致……像一座幽雅别致的小花园。

“像这样的花园式水厂,邵阳县大大小小有200多座。”邵阳县人饮指挥部工程组长刘高轩自豪地说。

同心用力

百姓共享“水”福利

水兴则民兴,水兴则百业兴。安全饮水工程既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也推动了精准扶贫产业的发展。

一批过去饮水条件差、交通不便的偏僻乡镇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一跃成为明星乡镇,小溪市、九公桥……一个个“养在深山人未识”的山区乡镇,如今已成为自驾游的好去处。

随着安全饮水环境的改善,农村养殖业更加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专业的种植养殖大户。谷洲镇一位叫郭景的老板,在外生意做得很好,听说家乡通了自来水,立即回乡投资800万元发展种养业。

下花桥镇双江村的刘良明是养殖大户,未建水厂前,猪牛只能“靠天呷水”,不敢扩大规模。“以前没有自来水,为找水想烂了脑壳。”去年11月安全饮水工程建成后,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养殖规模也扩大了一倍,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了。

不仅如此,广大农村的生活方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用上干净、放心水后,村民纷纷购置了洗衣机、热水器等家电,厕所也改成了水冲式。“现在不用挑水背水了,咱们也跟城里人一样,洗淋浴,拖地板,家里更加干净卫生了。”邵阳县黄荆乡大付村村民高兴地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