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倒回几年前,宝东农牧还是一家默默无闻的小企业,并且面临着发展的“天花板”。
短短几年间,该公司究竟凭什么实现了华丽转身?宝东农牧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屈领梅认为,印遇龙功不可没,正是有了他,宝东农牧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完美蝶变。
院士和企业牵手
今年62岁的印遇龙是湖南桃源人,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特聘教授。他常年从事猪蛋白质氨基酸营养等方面研究,为猪饲料的高效利用和生猪健康养殖作出了重大贡献。
印遇龙与宝东农牧的结缘始于2015年。宝东农牧的前身为1999年成立的邵东太阳饲料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企业面临着发展的“天花板”:生产的都是跟风产品,缺少自主研发的创新产品,销售业绩难有大的突破。
对此,宝东农牧的负责人认为,必须引智,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企业发展。因为都在从事生猪养殖事业,该负责人也认识印遇龙,并对他的学识深感敬佩。于是,经常求教于印遇龙。而印遇龙教授也不吝传授相关知识,提供相关技术指导。
2015年,为进一步加强联系,宝东农牧提出与印遇龙签约,由印遇龙院士为企业提供技术前沿信息,为企业谋划产品研发方向并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仔细观察,印遇龙为宝东农牧的诚心和坚守生猪养殖事业的决心而感动。于是,他欣然接受了宝东农牧的邀请。通过一段时间的筹备,2016年,印遇龙院士专家工作站落户宝东农牧,印遇龙带着多位博士研究生对口帮助宝东农牧开展科技研发、创新工作。
搭建研发团队
印遇龙认为,宝东农牧要发展壮大,引智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强健自己的筋骨,要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搭建自己的研发体系。
在印遇龙的指导下,宝东农牧陆续引进一批动物营养学、动物养殖学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并形成了以潘朝阳博士为技术带头人的4个科研团队,进一步增强科技研发实力。同时,作为院士专家站的院士,印遇龙也认真履职,不定期到宝东农牧开展技术指导。
印遇龙不断地向宝东农牧人灌输一个理念:高度关注未来饲料产业发展最新趋势,研究国内外健康养殖前沿技术,确保研发道路上方向不错,少走弯路。每次参加完国际国内重大学术交流会议或者有最新前沿科技成果产生,他都会以学术报告的形式第一时间进行传达。
如今,在印遇龙的倡导下,宝东农牧组建起一个以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为主体的科研团队,一大批高质量的产品被不断研发出来。
站上技术制高点
2015年以前,国内不少饲料生产厂家滥用抗生素,将其添加在饲料中,大量使用含抗生素的饲料,让生猪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长期从事生猪养殖产业的印遇龙深谙未来饲料行业发展趋势,他认为,生产无抗生素饲料是未来饲料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于是,印遇龙鼓励宝东农牧迅速展开无抗生素饲料的研发工作。
在印遇龙的指导下,通过一年的努力,科研人员完成了微生物菌种选择、培养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最终,该项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并荣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该公司研发的无抗生素饲料实现规模化生产。
2017年,国家制定新规,要求从2020年开始,养殖行业全面禁止使用抗生素饲料产品。这印证了印遇龙的观点,同时也意味着宝东农牧已抢先完成无抗生素饲料的技术储备。
今年以来,在印遇龙的带领下,宝东农牧科研团队还不断攻克了多个生猪饲料产业技术难题,研发出母猪系列饲料,切实提高出栏商品肥猪效益。通过采用精准营养饲料配方,可以节省蛋白质原料,减少污染排放,降低养殖成本。
屈领梅介绍,在印遇龙等专家的帮助下,宝东农牧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公司先后成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高新技术企业,并先后获得三项发明专利、三项实用新型专利。目前,公司已经成为一家集粮食收储、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品牌猪肉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农牧企业,2017年饲料产销12万吨,出栏生猪8万头,年产值超过4亿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