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兴旺村是怎么兴旺起来的?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11月17日、18日,双休日,北塔区陈家桥乡兴旺村一改往年此时的萧条,俨然邵阳城郊一块乡村旅游热土:在该村三塘冲片区,前来“越秋葡萄园”里认领“定制葡萄”的游客络绎不绝;廖家片区,购买现压现榨山茶油的游客排成了长队;石子坳片区,依托特色种养兴起的农家乐经济欣欣向荣……

“2015年,兴旺村的人均年收入是6302元,2017年达到15930元,今年可以突破18000元大关,成为北塔区城郊首个富裕村。该村的飞跃式发展,得益于党建成果在乡村振兴领域全面发力。”陈家桥乡党委书记陈芳介绍。

昔日偏僻落后的兴旺村,是如何凭借党建力量变身为北塔区“明星村”的?

村干部包片制凸显了责任

兴旺村2016年由原来的廖家村、三塘冲村和石子坳村合并而成,地处北塔区和新邵县交界之处,村民生活长期比较艰难。

“一个既靠近市中心又靠近县中心的村子,怎么会发展一直滞后?”有着898户2523名村民的兴旺村的未来,牵扯着北塔区委、区政府和陈家桥乡党委、政府的心。当年,由北塔区委组织部和北塔区人民检察院联合组成的精准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在扶贫工作队的努力下,该村坚强的新班子得以诞生。

当年54岁的梁杨辉公道正派,被全村76名党员全票推选为村支部书记,成为该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第一责任人。经过反复论证,村“两委”一致认为:围绕乡村旅游发展产业,是加快兴旺村发展的最好路径。

如何发展产业?“必须在班子成员中实行产业发展包片制,以‘壮士断腕’和‘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勇气,争取让各种致富项目尽快在村里遍地开花。”梁杨辉说,“为了保证包片的成果,我们用了一个传统的土办法,那就是谁没有完成产业包片任务,谁就不要拿一分钱村干部工资。”

最后,除了村主任和村计育专干另有特殊任务外,当年,兴旺村其他3名村干部全部参与产业包片:村支书梁杨辉整合扶贫资金80多万元,在三塘冲片区流转土地80多亩,建设了一座高标准葡萄园;村支委李明辉筹措扶贫资金130万元,在廖家片区建成了一个100千瓦的光伏发电基地,并对原来疏于管理的120亩油茶基地进行了系统抚育;村秘书李志军发挥石子坳片区的地理优势,在该片区招商引资成立了宝庆驾校,建设了一个200亩的蔬菜基地,还发展了一个由30多户村民集体入股的特色养殖基地。

“石子坳的3个项目和廖家片区的光伏发电,当年就见了效益,其中仅光伏发电基地,就平均每天产生400元左右的收入;葡萄基地和油茶基地第二年也见了效,2017年油茶基地收了5吨多干茶籽,打出1吨多山茶油。”梁杨辉介绍。

按照村干部产业包片的模式,兴旺村“两委”又在全体党员和村民小组长中推行“党员和小组长产业包组包户制”,到2016年底,兴旺村基本实现了“组组有产业,户户有门路”的目标。“5组利用位于该组的泉水山塘专门为邵阳市区一家大酒店养殖冷水鱼,每斤鱼卖到30元的高价;8组一对残疾夫妇专门给别人养土猪和山羊,平均每年有6万多元收入。这些都是实施党员和小组长产业包组包户制的结果。”驻兴旺村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朱锦城说。

能干人“参政制”增加了活力

“今年我们村的‘越秋葡萄’供不应求,早在11月初就彻底脱了销。为了满足游客‘越秋葡萄’和‘越冬葡萄’的需求,我们从今天起开始对游客发售‘定制葡萄’,即游客按200元每蔸认领‘定制葡萄园’里的葡萄,我们代他们打理,也欢迎他们自己前来打理,但采摘时间完全由他们自己决定。”11月17日上午,冒雨忙碌在兴旺村葡萄基地的一位身高1.9米的壮年人说。

壮年人名叫梁伟,37岁,大专学历,自幼孤儿长大,通过艰辛打拼目前已成为一名商界成功人士。他忘不了在自己的成长路上,父老乡亲们对他的帮衬和鼓励,多次用实际行动回报家乡。很快,他被兴旺村党支部吸收为入党积极分子,并于2017年11月被发展为预备党员。

吸收能干人“参政”,是兴旺村党支部壮大基层党组织力量的一大举措。出于发展需要,从2016年起,兴旺村从事业有成或具备特长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进步青年中,聘请了23名产业扶贫带头人,颁发聘书,欢迎他们参加有关会议,“扬其智,借其力”,助推该村经济腾飞。

梁伟的“能干”,充分体现在对三塘冲片区葡萄基地的经营管理上。“今年我们的葡萄进入第一个丰产年,但价格上不去。我赶紧跑去咨询专家,问怎么办?专家说,可以搞“越秋葡萄”。于是,我们夏天忍痛封了园,继续加强管护。今年10月17日霜降节气过后,我们重新开园,果真,不但销路大开,价格更是原来的两倍以上!”梁伟说。

梁伟从“越秋葡萄”的畅销上敏锐地看到了“越冬葡萄”甚至“跨年葡萄”的商机,及时推出“定制葡萄”销售计划。截至11月21日中午,该村2019年5亩“定制葡萄园”里的600多株葡萄共被127人认领。

“我们原来预计丰产期葡萄基地的销售收入为200万元。梁伟摸索的‘越秋葡萄’成功后,葡萄基地的收入超过了400万元。仅这一项,就可以让本村人均增收近800元。”梁杨辉喜滋滋地计算。

在兴旺村,产业扶贫带头人又被称作‘编外村干部’。他们有资又有智,成为当地村民奔向富裕的“领头羊”。高勇牵头组建的宝庆驾校,每年可以解决4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廖国平想出了现压现榨山茶油的点子,不但提高了茶油价格,还将它变成了一个乡村旅游亮点;廖乐成流转20余亩水田,建立了目前全市最大的养蛙基地;黄建中和李新民带领村民连片种植有机蔬菜,被本市和长沙、娄底多家超市列为重点采购基地。

“下一代关心制”播撒了希望

兴旺村9组的梁静蕾2016年考上长沙某大学,由于家庭贫困,当年她很是为自己的学费发愁。谁知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当天,全体村干部带着腰鼓队敲锣打鼓来到她家庆贺,并给她送来了一大笔奖学金。“我清楚地记得,有一万多元,当年我女儿顺利上了大学。”梁静蕾身有残疾的母亲梁秋华回忆。

2016年兴旺村新班子成立伊始,就吸收回村生活的退休老人组建了“兴旺村关心下一代委员会”。该村“关工委”除制订了《尊师重教乡规民约》外,还出台了助学奖励具体标准:一本3000元;二本2000元;重点中学1000元。“这只是村本级的奖励金额。我们每次送到优秀学子家中的奖励,还包括各种国家助学资金、地方助学资金和社会助学资金等。”村秘书李志军介绍。

2016年以来,兴旺村共奖励了59名优秀学子。出人意料的是,这一重视教育的小小举措竟然带来了一股村民回归潮。6组的廖春明夫妇2017年初从广东回到家乡,新造油茶林20多亩,同时发展林下经济,年纯收入8万多元。“我们回来有两个原因:一是在家也可以同样赚钱;二是方便孩子上学,并且可以面对面管教孩子。”

“2016年以来,先后有120多户497人回到兴旺村生活,村小的学生增加不少,村里的人气也更旺了。”梁杨辉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