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的土地,这是一片瑶、汉、侗等23个民族聚居并共同建设的家园。
勤劳智慧的89万各族群众,在2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作农业开发锦绣文章,书写从“大多数农民粮食不够吃”到“中国绿色生态名茶之乡”“农业部粮油高产高效绿色创建县”的灼灼华章,使洞口跻身于“省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县”“湖南省茶叶生产重点县”(全市唯一县)和“湖南省做优做强湘米产业项目县”的行列。
40年前,作为一个以水稻生产为主的粮食生产大县,洞口县的农民多在温饱线上挣扎。40年后,洞口农村焕然一新,农民迈步在康庄大道上,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即将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1
增产扩收战歌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洞口县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契机,全县上下一心,努力建设农业强县。
该县粮食生产实施了“强基础、扩指数、引良种、用良法”四大战略,水稻总产量稳步上升。1980年超过24万吨,1983年突破30万吨,1992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洞口县“双季稻田成建制亩产过吨粮先进县”,1995年建成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次年进入全国产粮大县500强,每年产粮40多万吨。2004年洞口县被列入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实施县和长江流域双季稻区优质水稻产业带。2017年,该县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43.2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09.93万亩,全县粮食总产量达60.03万吨。
其它的粮食作物生产总量也是稳中有增。1978年至2005年,该县油料年均播种面积1.12万公顷,年均总产14154吨,其中油菜播种面积1100公顷,年总产11753吨;花生年播种面积1140公顷,年均总产2930.2吨。发展到2017年,该县完成油料播种面积39.2万亩,其中油菜36万亩,花生、芝麻等油料3.2万亩,油菜籽产量达到3.68万吨。玉米播种面积21.7万亩,豆类、薯类等其它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57万亩。
洞口县内雪峰山脉横亘西北,土地肥沃,阳光充足,种植柑橘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柑橘生产历史悠久,唐代就有种植。洞口蜜橘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出口加拿大。1973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把洞口蜜橘命名为“雪峰蜜橘”,由此享誉国际。该县柑橘生产20世纪70年代进入盛期,到1982年,全县各级办园艺场5312个,面积3427.3公顷,柑橘总产9488.3吨,产值518.98万元。1985年,该县柑橘总产1.7万吨,省人民政府确定洞口县为全省柑橘生产基地。至2005年底,洞口县柑橘种植面积已发展到4400多公顷,其中国家认定洞口县无公害柑橘面积2670公顷。近年来,该县按照“提质扩面树品牌”要求,提升了雪峰蜜橘品质,提高了柑橘生产效益。2017年新扩柑橘面积0.6万亩,全县柑橘面积达18.2万亩,全年产量7.5万吨。
其它经济作物生产发展迅速。该县古楼云雾茶在明代就有“贡茶”之名。1985年,洞口县被定为全省茶叶生产基地,1986年年产茶2207吨。1996年,古楼茶获湖南省“湘茶杯”金奖,1997年又获“国家茶会”金奖,2005年,全县茶叶面积578公顷,产茶2000吨,产值2112万元,其中,被省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的古楼雪峰云雾茶,认定种植面积为337公顷。2017年,该县新扩茶园3500亩,全县茶叶面积达6.1万亩,其中投产面积4.6万亩,良种茶面积2.5万亩,无性系良种茶面积1.62万亩,完成春茶产量5340吨。
该县农产品加工业也再上新台阶。2017年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实现总产值1225291万元,出口创汇3550万美元,实现利润45080万元,上缴税金19246万元,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7695万元。
2
增效提质斗志昂
改革开放以来,该县历届党委政府班子坚持把农业生产作为重点来抓,把增效提质作为农业生产的主题来抓。
2017年,该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优质农产品供给率持续增长,以发展优质稻生产、雪峰蜜橘提质为重点,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农业生产效益。全县优质稻种植面积达72万亩,较上年增加6万亩,其中高档优质稻种植面积15.2万亩。推广柑橘增糖提质技术6.5万亩,占全县柑橘总面积的36%,较上年增加3.1万亩,该县柑橘品质大幅度提升,雪峰蜜橘销售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喜人局面,全县柑橘销售价格普遍提高30%,提品质树品牌已成为全县橘农各界共识。良种茶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占全县茶叶总面积的41%。鲜、特、优蔬菜和优质中药材发展迅速,新增雪里蕻、西兰花等特色蔬菜5000亩,新增优质食用菌120万袋,新增特种中药材种植面积4000亩。
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力推进,农业生产能力逐步加强。实施“藏粮于地”
战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完成竹市镇5个村的农田改造,新建和改造水渠22000米、机耕道15000米,改造山塘25口,新增高标准农田0.6万亩。实施“藏粮于技”战略,与湖南农大、省农科院等多家科研机构协作,引进推广农业生产先进技术12项,培训农业技术骨干682人,建立了24个标准化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形成了技术全面、渠道畅通、信息灵通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至2017年,该县农业产品市场开拓卓有成效。一是品牌建设取得新突破。雪峰蜜橘、雪峰贡米、雪峰云雾茶等一系列老品牌知名度得到了提升,如今年省农委将雪峰蜜橘列入了湖南省名优农产品名录。涌现出了“啸天龙”五彩米、“黄泥江”薯干等一系列新品牌。二是着力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了“农家好伙计”电商平台,成立了好甜橘业发展有限公司等新型农产品营销渠道。通过这些新型营销平台的牵线搭桥,该县优质农产品销售势头异常旺盛,价格不断攀升。全年累计外销优质粮食8.62万吨,优质柑橘2万余吨,为农民增加收入4亿元。组织10家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参展中国中部(湖南)农博会,参展单位和参展产品创历史记录。
3
增效创优硕果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洞口县的农业生产面临着新机遇,农业发展态势也在不断变化,洞口的农业建设已经从昔日的“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油盐、养牛为种田、户户都种粮”跨越到如今渐入佳境的产业化发展。20世纪,该县的农业发展基本上都是手工型个体劳动,用原始的生产工具进行农业生产,效果不是很明显。进入新世纪后,该县农业生产逐步向合作型机械化生产转变,一些农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公司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
近年来,尤其是2017年,洞口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茁壮成长。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已成为洞口县农业生产的主导力量。全县新增103个种粮大户,流转30亩以上耕地的适度规模种粮户达到1733个,其中1500亩以上的大规模种粮大户11个,较上年增加7个。全县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781家,工商注册的家庭农场156家,农业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1243家,排全市首位。
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生机盎然。在全县16个乡镇实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7.75万亩,全面开展水稻代育、代插、代耕、代防、代管、代收、代烘等全程社会化服务,解决了1万余农户缺劳力、缺技术的问题。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开展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服务,建立水稻专业化集中育秧服务点142个。完成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面积12万亩,新增植保无人机18架,洞口县植保飞机总数已达44架,县级植保防治飞机总量稳居全省第一。
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一是农业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推广秸秆还田技术42万亩,畜禽粪便等有机养分还田率从53%提高到60%,完成大型沼气工程1处,开工期处,建设户用沼气池210户。全县农作物秸秆再利用率达到80%以上。二是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20万亩,种植绿肥18万亩,改良酸性土壤0.5万亩,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300亩,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由33.6%提高到34.8%。
产业扶贫迈开了新步伐。农业产业扶贫向纵深发展,以产业发展、技术服务、项目建设和龙头带动等多种形式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发展粮食、柑橘、油菜三大主导农业产业,使14525个贫困人口受益。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项目,带动3522个贫困人口增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使21900个贫困人口受益。
同时,该县还大力加强村庄靓化工程,2017年打造18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共完成硬化村组道路12公里、产业路8公里、水渠7.5公里,栽植绿化树苗3000余株,太阳能路灯570盏。发展水东乡高坡村为蘑菇生产加工示范村,现已出产茶树菇120万袋,产值达800余万元。发展文昌街道平青村为旅游亮点村,共投资300余万元修建了4000米游步道。安装太阳能热水器910台、太阳能路灯1200盏、推广节煤灶1300口、大节能灯具12000个。精准扶贫光伏发电项目开工建17处,开工建设390KW。
40年风雨,40年辉煌。从以生产队为单位的大农业生产,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洞口县农业经历了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40年来,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产量与品质,该县农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春来绿树葱郁,满目青翠;夏来瓜果飘香,人心蜜甜;秋来麦浪滚滚,稻穗飘香;冬来鱼儿满仓,渔歌激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