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另眼相看肇兴美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早就听说,肇兴侗寨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风情首选旅游目的地。那里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素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那里有生态优美的山水,有建设独特的吊脚楼群;那里有全国侗寨中绝无仅有的鼓楼,有声调婉转悠扬,旋律优美动听的侗歌;那里更有独特的民风民俗,以及烈酒和“酸菜”美食……然而,我第一次到肇兴,却被那里一种近乎原生态的农作文化所吸引与陶醉。

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东南部,是侗族的民俗文化中心。寨子建于山中盆地,四面环山,山中流淌下来的两条小溪,汇成一条小河穿寨而过,寨中房屋多为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寨中居民为陆姓侗族,分为五大房族,分居五个自然片区,当地称之为“团”,分别为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

肇兴,以鼓楼群最为著名,其鼓楼在全国侗寨中绝无仅有,被誉为“鼓楼之乡”。寨中五团,共建有鼓楼五座,花桥五座、戏台五座。五座鼓楼的外观、高低、大小、风格各异,蔚为大观。

肇兴,不仅是鼓楼之乡,而且是歌舞之乡,寨上有侗歌队、侗戏班。每逢节日或宾客临门,侗族群众欢聚于鼓楼、歌坪,举行“踩歌堂”“抬官人”等民族文娱活动。歌类尤其出名,有侗族大歌、蝉歌、踩堂歌、拦路歌、琵琶歌、牛腿琴歌、酒歌、情歌、山歌、河歌、叙事歌、童声歌等。侗歌声调婉转悠扬,旋律优美动听,尤以多声部混声合唱扣人心弦,轰动海内外。每隔一年于中秋节举行一次的芦笙会,主、客竞相吹奏比赛,笙歌阵阵,热闹非凡,极为壮观。

因为景物的美丽,因为文化的美丽,肇兴于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2007年被《时尚旅游》和美国《国家地理》共同评选为“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旅游目的地”之一。

虽然肇兴是一个出名的旅游景点,但由于当地的民俗和生活方式保存较好,跟中国很多的旅游城市比起来,肇兴的商业味道并不浓。居民有着自己的日常生活,丝毫不理会身边的背包客们好奇的目光和咔嚓咔嚓的快门声。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因为外人的到来而改变多少。走进肇兴,正是这份原本的纯真和质朴打动了我。

走进侗寨,我循着木楼间狭窄弯曲的小巷,走进寨子的深处,惊奇地发现木楼的栏杆上,道路旁的竹竿上,小溪旁的护栏上,光洁的石台上,小桥的路面上……几乎是随处可见或挂、或铺着的一把把稻穗。

当地居民告诉我,这些稻穗是当地著名的糯稻。糯稻,是这里的“宝”——这里的人自古以糯米为主食,他们认为只有吃糯食才能长得魁梧、彪悍;每当红白喜事、逢年过节及重大活动时,人们都要依照传统习俗吃上一碗糯米饭、喝上一碗糯米酒,祈求身体健康以及来年风调雨顺;在走亲访友时,他们也要带上一些糯米作为礼品来交流感情。

因为对糯米的钟爱,这里的人们继承着原始古朴的生活方式,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山势开垦稻田,用传统方式种植糯稻,千百年来,一直流传。至今,人们还保持着一整套独特的传统收割、晾晒等方式,“禾晾”则是其中之一。

“禾晾”的第一步是折禾,“折禾”也就是“折糯”。折糯时,人们利用剪禾刀收割稻穗,而不是连稻草一起收割,人们拉过稻苗,一棵一棵地抽出稻穗,再把连着谷穗的谷杆整整齐齐的分把捆好,然后一担一担地挑回家。到家后,人们将稻穗挂在“禾晾架”上晾晒近1个月,最后收进禾仓。

在寨子周围的路边或山边,还有许多特别的建筑,两条碗口粗的原木高高竖立,圆木中每隔半米开有一个孔穿着一根横梁,看起来就像拉得很宽的梯子一样,这个架子当地人称它们叫禾晾。据说,过去人们收获稻子之后,就一把一把地连稻杆晾在禾晾架上。

稻穗晾晒好也不脱粒,而是直接把一把把稻穗入仓保存,直到需要食用时,才把稻穗取出来当场脱粒、舂米,然后加工成各种食品。这种独特的收割、处理方式并不需要专门的晒场,不仅很切合山区的实际,而且极有利于选种,大大地减少了种子的混杂机会,确保糯稻品种种性不退化。因此,这一带所产的糯米,色泽白、粒型大,蒸熟时晶莹呈半透明状,具有清香油亮、柔韧绵软、甘甜可口的独特风味,素来有“一家蒸饭十家香”的说法。这里的糯米除了作为日常主食外,还用来制作糍粑,制作糯米酒。

虽然,近年来随着外来文化冲击和高产杂优水稻的大面积推广,侗寨居民们对糯米的需求在缩减,传统的农耕文化也正渐渐被机械化的农业取代,糯稻种植范围在缩小。但是,糯米地位在当地人们的心目中依然高高在上。自然地而又自觉地,人们便固守着远古祖先流传下来的折禾方式,将最古老的农耕文化代代相传。

也许是因为肇兴人们始终传承原始的文化,所以才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博物馆”“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全球“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十大旅游首选地之一,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