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在改革创新中开放崛起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改革开放40年来,邵阳对外开放工作始终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

40年来,伴随着改革的前进脚步,我市全面实施对外开放,以无比坚实的步伐,走出了一条快速、稳健、高质量发展的“开放崛起”之路。

实施精准招商,全面注入发展动力

1988年6月,绥宁县木材公司与美国纽约肖氏贸易公司合作成立湖南华美木株制品有限公司,揭开了我市招商引资的序幕。截至2017年,全市利用外资2.66亿美元,内联引资1399.67亿元,其中利用省外境内资金330.82亿元。

截至目前,全市已入驻世界500强企业42家,设立分支机构或投资项目57个;中国500强企业53家,在邵共设立分支机构或投资项目63个,总投资535.6亿元。中国民营500强企业15家,在邵共设立分支机构或投资项目19个,总投资257.5亿元。

40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招商引资等一系列吸引邵商回乡创业的政策文件。2015年以来,市、县两级组建了投资促进事务局,设立了专家顾问和邵商联络办公室,全面推进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工作。目前,全市80%以上引资项目为在外邵商直接投资或参与投资,九兴鞋业、亚洲富士电梯、特种玻璃谷、“金砖谷”品牌服饰城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落户邵阳,成为邵阳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注重特色发展,全面推进“邵品出邵”

改革开放以来,“邵阳制造”尤其是轻工类商品出口迅速增长,总量从2012年底的4.73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底的16.95亿美元,年均增长29.1%,总量和增幅分别从全省第9、第8位跃居到第6和第2位,外贸依存度从4.0%上升到7.1%。

目前,全市已拥有外贸进出口资质企业731家,其中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320家,拥有打火机、箱包、服装、鞋类、农产品、发制品、皮草皮革、医药化工、竹木制品、水电设备等40类、289种出口产品,出口129个国家和地区,已成功打造了皮草、箱包、发制品、打火机、鞋类、农产品六大优势出口产业,其中箱包占据全国出口60%的市场份额,一次性气体打火机已稳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发制品已占非洲市场份额的60%、全球市场份额的20%。今年3月,发制品、打火机、箱包三个基地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目前,全市正在加快建设发制品、鞋业、品牌服饰、箱包、打火机、五金工具、皮革裘革、医药化工、农产品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叫响全国的鞋都、发都、箱包城、五金工具城和食品城呼之欲出。

对接“一带一路”,全面拓展合作领域

20世纪80年代末,“敢为人先”的邵阳人从邵阳走向全国,从国内走向国外,从最初推销纽扣、牙刷、铁锅、小五金等“小日用品”,逐步发展到烟酒等小百货,再发展到投资企业兴办实业。截至目前,我市共有经商务部核准备案的境外投资企业300家,仅次于长沙市。

境外投资方面,目前全市经商务部核准的境外投资企业300家,投资总额15亿美元,年营销额25亿美元。其中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占总量的80%以上,涉及生产制造、矿产开发、橡胶种植、红木加工、商贸物流等20多个领域。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从2012年底的0.91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2.56亿美元,年均增长23%。截至2017年底,全市成功打造邵阳市、邵东县、邵阳县、武冈市4个对外劳务合作平台,各平台劳务培训输出人数均居全省县级平台前十位。在境外务工人数从2012年底的5359人次增长到2017年的8880人次,年均增长11%。

加强平台建设,全面夯实开放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为了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开放发展平台也逐步完善。

海关和检验检疫临时机构分别于2012年11月和2013年5月入驻邵阳,2017年10月又设立了湖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邵阳办事处。邵阳公路口岸于2014年经省政府批准开放。2016年,邵阳经开区设立外贸综合服务中心,免费为企业提供出口退税、物流、报关、报检、信保、融资等服务。

2018年5月16日,湖南省政府批准邵阳市开展保税改革试点,将加快口岸平台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建设一批保税监管场所,积极推进加工贸易、保税物流、跨境电商、保税商品展示、外贸综合服务等试点,建立起内陆与沿海地区通关一体化协作机制。

目前,我省以原有国家级的“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基础,申请将“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原来郴州、衡阳、永州3市基础上再增加邵阳、怀化、湘西自治州等3市州,为全面创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奠定基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