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突围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年代是回望的路径。

上世纪80年代,设施简陋、中医发展遭遇硬件瓶颈;上世纪90年代,受公费医疗改革的影响,医院前行步履维艰;进入21世纪,受区位因素影响,医疗服务能力下降——邵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自1980年成立以来,每个年代无不是在困境中求索。

但翻开记录该院38年发展成就的院志,她前进的脚步却铿锵有力:在全市率先推出“未病”治疗理念,中西医融合治疗方法持续领先,医联体建设普惠于民……经过几代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她一次次在困境中转型崛起,并于2013年成功创建全国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成为湖南省第一家地市级三甲中西医结合医院。

一路崎岖,一路欢歌。在全国上下冲破发展束缚的主旋律下,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以创新求变应对时势变迁,以勇毅改革迎战发展难题,奏响了一曲逆境突围的奋进之歌。

守中医之魂

1980年12月,于大祥区西湖路与宝庆中路交汇处,接收邵阳地区医科所部分业务用房,邵阳地区中医院成立。邵阳各地的名中医汇聚于此,开启了邵阳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邵阳地区中医院刚成立时,仅有病床50张、职工36人。1981年1月,中医内科、骨伤科、痔科住院部开始收治住院病人。1986年,医院建成当时市内一流的住院大楼。1990年,医院职工达175人,其中获技术职称者134人,高年资、高学历、高职称的医护人员数居全市中医院之冠。以内、妇儿科见长的吕敬江,以内、儿科见长的粟立明,以内科见长的廖启秀、徐志明、李应国、冯先进,以骨伤科见长的彭美忠、黄义涛等,凭借高超的中医诊疗技术,深受百姓信赖,成为名盛一时的名中医。

1986年7月1日,由于邵阳地市合并,邵阳地区中医院、邵阳市中医院合并为邵阳市中医医院。1987年6月16日,两院分家,原邵阳地区中医院更名为邵阳市二中医院。1994年,二中医院更名为邵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虽然医院的发展定位和路径几经变更,但无论在哪个年代,中医的根基地位从未动摇。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全市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西医诊疗水平大幅提升,中医逐渐“失宠”。为了提升中医疗效,让国粹精华惠及更多百姓,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掀起中医药创新高潮。1997年,该院医生王咸熙等研发的“螨辛芪浸液治疗过敏性鼻炎”获得邵阳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9年,该院成立以中医特色治疗椎间盘突出专病的脊柱专科;2000年建成并验收通过中药制剂室;2003年,“银针刺探引导肾内取石疗法”荣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钢针撬拨三点交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术”荣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5年成立前列腺专科,以中西医结合“四联疗法”治疗前列腺疾病;2005年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作,引入“冬病夏治”“冬病冬防”疗法,开邵阳“治未病”之先河。通过几代医者的奋斗与求索,医院的传统中医疗法得到传承发扬,对骨伤、肛肠、糖尿病等疾病的中医诊疗水平逐步提升,并产生了一批立足中医的名科室和名中医,如省中医重点专科推拿科、骨伤科、脑病科、肛肠科、糖尿病科等,以及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推拿科。

进入21世纪,医院新一代名中医吕湘南、张乐、肖坚、申健亮、何桂华、刘燕、陈少敏等,凭借精湛医技获赞无数。其中,吕湘南、陈少敏、何桂华分别是老一代名医吕敬江、陈森、何舒的传人,其他名医也都有着深厚的中医从业背景。

2014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成立国医馆,骨伤科、内科、妇儿科等名中医在馆内坐诊,求诊患者众多。中医再次得到社会和百姓的追捧。

一位已婚多年不孕、患有双侧输卵管伞端堵塞的妇女,在西医久治无效后,前来吕湘南专家诊室就诊。吕湘南仅仅用六味药的处方,便使其药到病除。备孕成功后,该患者热泪盈眶,前来致谢。吕湘南微微一笑说:“这是中医的神奇功效,不用谢我啊!”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如今,随着全国上下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社会再现中医热。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用三十多年的坚守和传承,迎来了中医发展的新机遇。

汲西医之长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仅靠纯中医疗法已无法满足百姓不断提升的健康需求。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干部职工意识到,要更好地服务百姓,必须走中西医结合之路。自1994年起,该院大力结合西医之长,探寻中西结合的诊疗之道。

中医药副作用少,成本低;西医系统性强,疗效快。怎样在诊疗中发扬二者之长?二十多年来,该院医务工作者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中交出了中西医融合创新的满意答卷。

2005年,该院引进一台日本原装螺旋CT,在中医“望、闻、问、切”诊断病情的基础上,病情检测有了更加精准的西医学依据。近年来,该院不断加大诊疗设备采购力度,先后引进美国的GE核磁共振仪、飞利浦CT、飞利浦彩超、骨科关节镜、美国悍马钬激光手术系统、日立阿洛卡专用穿刺B超、STORZ腹腔镜等,为中西医融合治疗奠定了硬件基础。其中,美国悍马钬激光手术系统和日立阿洛卡专用穿刺B超为邵阳地区首家引进。

西医疗法的介入,让传统中医科室诊疗水平逐步提升,随着收治病种的增多,专科进一步细分。2010年,该院内科扩分出内一科(心病科)、内二科(脑病科)、内三科(呼吸病科和糖尿病科)。其中,内二科配有全新的减重步态训练器、上下肢多功能训练器、电动站立床等专业康复器械。2014年,骨伤科分出骨伤一科和骨伤二科,骨伤一科主治关节科和下肢骨伤疾病,骨伤二科主治脊柱外科上肢骨伤疾病。2015年,推拿科率先在市内引进椎间孔镜技术开展椎间盘微创手术并取得成功。在融合创新治疗中,该院逐渐形成中西医结合专科特色见长的医疗服务定位。

该院推拿科为在建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以独特的“冯氏整脊手法”治疗颈腰椎疾病,在传统治疗手段的基础上,引进并开展小针刀、病灶注射治疗术、腰椎三维快牵引术、椎间盘微创消融术(臭氧、射频、胶原酶)、椎间孔镜技术等一系列微创治疗新技术,多途径、多手段治疗颈肩腰腿痛疾病。

作为全省的中医重点专科,该院骨伤科在中西医融合治疗上创新成果不断,其中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骨膜移植修复关节面创伤、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骨不连以及股骨头坏死等,先后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

“西医检测可以提高精准度,中医治疗可以减少副作用,二者结合之后更利于医生把控诊疗进程。”该院从业40余年的内科名中医李应国说。

2013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凭借先进的中西医诊疗技术和优质的诊疗服务,顺利通过综合性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验收。一场跨越20年的融合创新,将我市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推上了新的历史高度。

强服务之基

上世纪80年代,立业之初的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仅有5个临床科室、50张病床。到2017年底,发展至设诊疗科室21个、医技科室10个,病床编制达435张。38年来,该院牢记公立医院的职责担当,以一腔孤勇,突破了制约医疗服务水平发展的一个又一个瓶颈。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各项硬件设施简陋陈旧、就医环境差,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步履蹒跚。至2004年底,医院业务收入、医疗用房和固定资产均有限,编制床位170张,实际开放床位才140张。2008年之前,该院只有一栋四层的住院楼和一栋三层的老式门诊楼,省卫生厅领导来医院检查时说:市级医院架子,乡级医院条件。

为了渡过发展难关,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新院建设提上日程。但由于资金困难,新院的门诊楼建设进展缓慢。人心齐,泰山移。全院职工先后两次集资,齐心协力共推大楼建设。2008年,新门诊楼终于投入使用。2009年,第二住院楼完成改造。2010年,行政办公楼和第二住院楼完成楼顶活动板房建设。该院服务规模有了较大提升。

解发展之困

随着中医地位的提升,未来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地处老城区的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却面临地理空间和服务空间的双重困境:一方面院区面积受限,服务规模难以扩大;另一方面紧邻市中心医院、邵阳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需直面医疗服务市场的激烈竞争。虽然专科特色誉满全市,但区位条件限制了服务范围的扩大,医院发展再次遭遇瓶颈,如何摆脱困局?

诊疗下沉,化解发展路径之困。2016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与新邵县严塘镇卫生院合作建设中医馆医联体项目,年服务乡镇患者1186人次,这为医院发展带来了新机遇。随后,该院先后与隆回县中医医院、翠园社区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塘田市镇卫生院展开医联体合作。该院派出医生长期在乡镇(社区)卫生院坐诊,并指导业务提升。随着该院医联体建设的推进,中西医融合创新的诊疗成果乘着医联体的春风,进村入户,守护基层百姓康宁,同时为“三甲”医疗资源带来新的服务增长点。

医药改革,化解服务体制之困。2009年以来,我市启动公立医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开展医联体建设的同时,紧跟改革步伐,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完成药品采购“两票制”相关工作,严格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并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机制,以激发医技创新活力,减轻百姓看病负担。

前路崎岖君勿虑,扬鞭更上青云去!携着38年的突围之勇走向未来,该院院长唐红兵信心满怀。他说,医院将以更加先进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提升专科治疗水平和未病防治能力,在保障全市百姓健康中发挥更大作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