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新征程坚实基础
邵阳日报记者
刘波
通讯员
张红彬
肖薇
实习生
刘清华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不懈努力下,全市经济建设取得全方位发展。”6月28日,在邵阳市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经济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张顺华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邵阳经济建设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创新引领、开放崛起”“三高四新”战略,先后实施“三个高于,八个建成”“二中心一枢纽”战略,经济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总体实力大幅跃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194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不到2亿元,1978年增长到15.06亿元,1994年突破百亿元大关,2012年迈上千亿元台阶,(GDP总量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下同)2019年突破两千亿元大关。
2020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50.8亿元,时隔14年后重返全省第二方阵首位,年均增长7.2%。其中,一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250.87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399.8
亿元,二产业增加值由398.07亿元增加到698.6亿元,三产业增加值由379.47亿元增加到1152.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379亿元提升到2020年的1209亿元,突破1000亿元关口,年均增长8.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2年的54亿元提升到2020年的105亿元,突破100亿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5458元增加到2020年的21067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20.72
%;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7
%。
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近年来,我市抢抓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围绕“百亿企业、千亿产业、千亿园区”目标,强力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1125”工程,实施制造业强市“一二三工程”,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49年的88.5:3.8:7.7调整为2020年的17.8:31.0:51.2,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52年的4.1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677.6亿元。2020年,全市实现粮食播种面积743.93万亩、总产量323.96万吨,牢牢守住了粮食安全底线。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6623家,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数分别为4家、75家。
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打造沪昆百里工业走廊,红包、打火机分别占全球80%、70%的市场份额,书包、小五金分别占全国60%、40%的市场份额。
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势崛起。三一专汽成功打造邵阳首家百亿企业,建成全球最大的工程搅拌车生产基地,销量占全国市场30%。中电彩虹特种玻璃建成投产国内首条G7.5盖板玻璃生产线。拓浦精工成功打造国内先进水平的厨电类工业4.0柔性生产线。2019年全省推进产业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在邵阳召开,为欠发达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树立了标杆。2020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共1801户,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4.1%。
园区建设突飞猛进。201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实施“135”工程的决策部署,迅速启动湘商产业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实施“135”工程升级版,至2021年5月,全市湘商产业园建设和135工程升级版累计新开工标准厂房976.86万平方米,竣工835万平方米,累计新增入驻企业976家、投产885家,在全省“135”工程三年综合评价考核中名列第一。
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旅游、商贸物流等服务业不断壮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十三五”以来,新宁崀山成功入选国家5A级景区,全市新增4A级景区5个。2020年,受新冠疫情冲击影响,在全市旅游消费下降明显的情况下,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421.4亿元,是2012年的4.09倍。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
十八大以来,全市实施省重点项目156个,累计完成投资1375亿元;市重点项目1918个,其中市重点产业项目925个,累计完成投资4578亿元。
城镇建设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只有7个建制镇,城市化水平只有3.3%,“十三五”期间,全市城镇化率由40.9%提高到50%。
随着“两桥四路”、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等一批重大城建工程,市一中新校区、中心医院东院等重点民生工程,中心城区“穿衣戴帽”等城市美化工程的陆续建成,极大地提升了邵阳城市品位。2017年,邵阳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2018年,邵阳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
脱贫攻坚工作获全省先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获国家发改委表彰,搬迁人数为89545人。
交通条件显著改善。2020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2600
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82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2020年全市铁路总里程324公里,其中快速铁路273.2公里,邵阳由“高速时代”进入“高铁时代”。2017年6月28日,武冈机场正式通航,邵阳正式步入航空时代。
能源建设成就斐然。2012年以来全市电网投资达120亿元,完成了462个中心村、626个贫困村的电网改造和818个贫困村的光伏扶贫接网工程。“气化邵阳”建设稳步推进,邵阳-邵东、邵阳-邵阳县天然气输气管线工程已建成投产,邵阳-隆回-洞口-武冈-新宁正在积极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有序推进
我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三去一降一补”成果不断巩固,“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实行“一件事一次办”“三集中三到位”改革,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先照后证”“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成效。
国企改革、关闭落后小煤矿、关闭烟花爆竹生产企业、不动产统一登记等创造“邵阳经验”;公立医院改革、公车管理改革全面完成。南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改革顺利通过国家考核验收。“一村一辅警”、邵阳“快警”创造了全省、全国经验。邵阳海关正式开关运行。
财税金融体制、医疗卫生体制、国企国资等改革不断深化;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改革有力推进。大力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着力打造“1+7+10”工作体系,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构建更高水平的综合交通网络
邵阳日报记者
刘波
通讯员
张红彬
实习生
刘清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立足邵阳实际,着力加快综合交通建设的赶超步伐,努力实现铁、公、机一体化发展。”在6月2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张顺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了我市建设“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有关情况。
精准定位谋项目。“十三五”以来,我市按照“二中心一枢纽”战略布局,规划构建了“三纵三横二连”铁路网、“三横三纵二连”高速公路、“一东一西”两个机场及多个通用机场的综合交通主骨架。争取呼南高铁、兴永郴赣铁路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怀桂高铁纳入规划研究项目。
全力以赴抓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先后通车运营沪昆高铁、娄邵铁路扩能改造、怀邵衡铁路,铁路里程达324公里,市区开行始发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高速动车,洞口、隆回、邵阳县、邵东、新邵融入全国高铁网;邵阳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正在抓紧实施当中,未来将建成一个总面积达5.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线上式高铁站,并将实现铁路与出租、公交、中长途汽车的零距离换乘。先后建成通车洞新高速、包茂高速、二广高速安邵段、邵坪高速、武靖高速等,高速总里程达582公里,比党的十八大以前增加了296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目标。2017年6月,武冈机场正式通航,累计旅客吞吐量超130万人次,目前开行了至北京、上海、深圳、重庆、杭州、西安等重要城市的航班。
凝心聚力优服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综合交通项目的谋、争、建工作,主要领导经常亲自带队赴外衔接推进工作,市和相关县(市、区)成立了专门的铁路建设协调指挥部、高速公路建设协调指挥部,全力助推项目尽早落地,切实优化项目建设环境,确保尽快通车服务群众。
张顺华介绍,展望未来,我市将围绕建设“四横四纵”(一横:沪昆通道;二横:怀邵衡通道;三横:旅游高速公路通道;四横:兴永郴赣通道;一纵:呼南通道;二纵:呼北通道;三纵:怀邵桂通道;四纵:湘桂通道)新通道目标,更高质量建成“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着力构建更高水平的综合交通网络。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全力推进呼南高铁邵永段建设,争取今年内开展征地拆迁,确保“十四五”期内建成通车;全面建成邵阳站改扩建工程;力争兴永郴赣铁路在“十四五”期内开工建设,实现我市县县通铁路目标;推进呼南高铁和湘桂高铁新通道共线段的娄邵高铁前期工作,争取先行恢复娄邵老线并对现有线扩能提速或启动建设高铁新线;力争怀邵桂高铁纳入国家规划并尽早实施;争取张怀永高铁通道纳入国家规划,努力构建我市纵横贯通的铁路网。加快白新、永新、城龙、新新等高速的建设进度,启动建设洞溆高速,争取建设沪昆高速扩容和复线工程,规划建设安江至洞口公式溪至绥宁黄桑至城步南山至新宁崀山至南岳衡山等旅游高速项目,不断加密高速网。推进武冈机场改扩建,谋划建设邵阳新机场;抓住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契机,努力谋划好全市的通用机场建设。积极谋划资水航道建设,着力打造邵阳县双江口至长江入口的航运通道,努力构建我市综合交通新面貌,高质量建成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优化环境
助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
邵阳日报记者
刘波
实习生
刘清华
“‘十三五’以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不断优化完善创新政策环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聚焦支撑产业创新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实现大幅提升。”6月28日,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段邵宁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我市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成效明显。
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成效突出。到2020年底,全市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309家,比“十二五”末增长808.82%,增速居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全市共推荐认定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7家;举办4届创新创业大赛。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提供坚强的后备力量。2020年,全市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40家,比2019年增长415.15%,增速居全省第一。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实现新跨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发展指标实现高速增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竞争力大幅提升。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绝对增加值446.95亿元,增长11.3%,高出全省平均增速1.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营业收入1969.99亿元,增长11.6%;高新技术产品利税总额130.65亿元,增长18.1%。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十三五”以来,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科技创新投入大幅增长。2020年,我市R&D经费投入预估达34.5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236.59%。
高新技术企业引领产业创新发展作用更加凸显。全市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涌现出彩虹特种玻璃、湖南时代联合、邵阳纺机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企业,有力推动我市高新产业发展。
段邵宁介绍,下一步,我市将全力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助推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继续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力度。落实创新主体增量提质计划,大力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向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二是继续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科技服务业、技术市场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培育和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培育孵化平台。
三是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完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各类创新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完善政策环境,切实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各项优惠政策,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在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中立标杆
邵阳日报记者
刘波
实习生
刘清华
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东盟和非洲,既是邵阳扩大开放的“大方向”,也是邵阳改革发展的“大机遇”。6月28日,市商务局党委书记、局长曾剑萍在回答记者时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市将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东盟和非洲,采取有效措施精准对接,努力在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立标杆、作表率。
近年来,我市积极主动对接粤港澳、东盟和非洲,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并取得初步成效。2020年,全市签约大湾区项目100个,占全市签约总项目的三分之一,引进资金432亿元。对非进出口总额达7亿美元,发制品、箱包、打火机等产品出口南非、尼日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非经贸产业园已开工建设。目前在东盟地区的邵商逾10万人,企业近2000家,投资近14亿美元,总量和投资额均居湖南第一;2020年,我市对东盟进出口达4亿美元;邵阳东盟科技产业园一期建成。
曾剑萍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市继续抓好招商提质、外贸突破、区域合作、平台优化等重点工作,做到“三个坚持”实现主动对接、精准对接。坚持高水平“引进来”。高质量举办“全球邵商大会”“港洽周”“沪洽周”等经贸活动。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重点引进一批“三类500强”企业和具有进出口潜力的外向型企业。抓住RCEP对邵阳发展的历史机遇,引导东盟地区箱包、小五金等行业企业入驻东盟科技产业园。抢抓中非经贸博览会永久落户长沙契机,引导与非洲贸易相关的咖啡、发制品等行业企业入驻湖南中非经贸合作产业园。坚持高质量“走出去”。一方面推动“邵企出海”,以邵商这块“金字招牌”为依托,积极对接湖南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园中园”和“飞地园区”,加强中医药、工程机械、智能家居、时尚用品等优势产业的国际产能合作。一方面推动“邵品出境”,稳住现有市场主体,培育发展一批以科技型企业、大企业为主的外贸主体和非洲、东盟、大湾区等区域适销产品。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高交会等国际性展会,举办湖南东盟名优产品博览会、邵品进东盟、进非洲系列活动。坚持高标准“建平台”。主动融入湖南自贸区,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加快邵阳综合保税区、公路铁路海关监管平台建设,争取早日实现“邵阳报关通关一体化”。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冷链物流。争取中欧班列、国际铁海联运“五定”班列、港澳直通车延长至邵阳。用好邵阳经开区这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台,带动引领沪昆百里工业走廊园区发展,全面推动全市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好”精准发力 产业质量提升
邵阳日报记者
刘波
通讯员
张红彬
实习生
刘清华
“邵阳产业发展正在经历一个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蝶变。”在经济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市产业办常务副主任、市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何志红回答了记者提问,并介绍了我市产业发展和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亮点。
2017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卧薪尝胆的狠心、久久为功的恒心”抓产业,并连续5年把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开成产业发展大会。2018年,提出“努力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将示范区建设列为“一号工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凝心聚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市产业发展工作已连续2年获省政府真抓实干激励表彰,产业发展经验被省政府通报表扬,并在全省推介。
何志红介绍,邵阳产业发展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向高端化迈进。紧盯高端、前端、尖端,敢于“无中生有”,中电彩虹特种玻璃建成投产国内首条G7.5盖板玻璃生产线;三一专汽环保智能自卸车新技术国内领先;拓浦精工建成国内第一条批量生产智能厨电的工业4.0柔性生产线;维克液压研发生产了国内第一套深海机器人液压控制系统设备,一批高精尖项目落地开花结果。二是向集群化发展。强化产业链对接,着力延链补链,推动集群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显示功能材料、智能家居家电等七大新兴优势产业链不断发展壮大。建成了专用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循环经济、电子信息等一大批特色产业园。邵东打火机、箱包和邵阳发制品产业园获批全国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三是向智能化转型。大力实施“专精特新”工程,通过搭建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实施“机器换人”“设备换芯”,传统优势产业的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升。我市打火机、小五金等企业人工减少80%,产值增加40%。
何志红介绍,示范区建设成效突出,源于三个方面的精准发力:一是规划引领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学谋划,从“二中心一枢纽”战略目标的确定,到“沪昆百里工业走廊”建设,再到《关于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若干意见》出台,紧跟政策导向,把握时代脉搏,切合邵阳实际,确保我市产业发展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前进。二是承接平台好。着力构建“一核一带多点”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以湘商产业园建设为切入点,依托邵商力量筑巢引凤,2015年以来,建成标准厂房835万平方米,新增投产企业885家。目前,沪昆百里工业走廊入园企业2727家,吸引就业25万人,占全市比重近90%。同步引进设立了20多家国省级研发平台;开通了邵阳海关,建成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及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三是服务保障好。在全省率先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吸引“百万邵商”回乡投资兴业。全市市场主体增加到了35.3万户,居全省第四,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近70%,民营企业为全市创造65%的GDP、75%的税收和80%的就业岗位。
聚焦高质量发展 推进制造强市建设
邵阳日报记者
刘波
通讯员
陈旻阳
实习生
刘清华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近年来,我市围绕“二中心一枢纽”建设,抢抓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持续推进制造强市建设。”6月28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李世卿在介绍我市制造强市建设有关情况时如是说。
李世卿说,市委连续五年召开市委经济工作暨产业发展大会,书记、市长始终坚持一线指挥、一线调度、一线部署,带头推动“产业兴邵”战略部署在全市落地生根。我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邵阳市推进制造强市“一二三工程”三年行动方案》,将加速培育显示功能材料、智能家居家电、装备制造、中医药、循环经济、互联网、时尚用品等七大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定位为加速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杀手锏”、“倍增器”。
通过不懈努力,邵阳建成了湘中湘西南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沪昆百里工业走廊。2020年,我市工业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新增规模工业企业359家,居全省第一,规模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817家,位居全省第二。
李世卿介绍,下一步,我市将着重在三个方面下功夫,持续推进制造强市建设。一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整合资源要素,坚持做强大企业、培育小巨人,加大对优势骨干企业的培育扶植力度,打造一批年产值过5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实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破零倍增”行动、“湖湘精品”中小企业品牌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争取更多企业成为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二是巩固关键产业链条。持续推进装备制造、显示功能材料等七大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建设,为全市产业链骨干企业寻找上下游配套企业,进一步做好补链、延链、强链工作,对重大产业链项目加大扶持力度,推动重点项目及早建成投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三是加速培育产业集群。着力巩固提升工程机械、新型显示器件两大先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小五金、中医药、发制品三大传统优势产业集群,提质升级南竹制品、油茶深加工、邵酒、皮具箱包、打火机五大经典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布局节能环保及循环经济、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
当好产业园区的排头兵、领头雁
邵阳日报记者
刘波
通讯员
唐洁
肖薇
实习生
刘清华
“6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复函批准同意邵阳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彰显了邵阳高质量发展迈出新的步伐。”6月28日,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刘长在发布会上分享了园区发展的重大喜讯,介绍了园区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的措施及成效。
园区是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提出“产业兴邵”理念,并把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邵阳工业产业发展的核心,作为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邵阳“排头兵”,倾力推动建设,出台了一揽子支持政策,推动邵阳经开区奋力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当前,按照制造强市“一二三工程”和七大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建设部署,邵阳经开区正逐步打造产品向高端进军、产业链条向上下游延伸、产业基地向高端迈进的高质量发展平台。
规划建设国际领先的中国特种玻璃谷。推动彩虹邵阳全球第一条全自动化G7.5盖板玻璃生产线投产,建成承载下游产业的智能终端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共引进下游玻璃加工、智能终端和显示模组生产企业36家,形成年产值100亿元的特种玻璃产业集群。
规划建设三一智能化汽车生产基地。实施三一集团2019年产值100亿、2020年产能200亿、2021年产能300亿的三一“123工程”,完成三一专汽14条生产线全自动升级改造,建成纺织装备产业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链上产业平台,形成涵盖专用车整车、汽车零部件、高端纺织装备生产的先进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年产值规模达300亿元以上。
规划建设智能制造工业4.0产业小镇。推动拓浦精工投产了国内第一条可批量生产的厨电工业4.0柔性生产线,带动民营“500强”慕容集团、亚洲富士电梯、南京苏盾锁业等智能家居家电产业集聚,形成年产值达100亿元的智能家居产业集群。
刘长介绍,下一步,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以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为契机,按照“五好园区”要求,坚定不移围绕“三高四新”战略、高质量建成“二中心一枢纽”,积极开展“两抓两比”活动,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卧薪尝胆的狠心、久久为功的恒心抓好产业,全面提升园区发展品位和高质量发展水平。
2021-06-29
00:00:00:0——我市经济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1077810http://szb.shaoyangnews.net/syrb/pc/content/202106/29/content_10778.htmlhttp://szb.shaoyangnews.net/syrb/pad/content/202106/29/content_10778.html11砥砺前行
实力跃升/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