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别让手机“玩坏”了你的孩子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记者手记

如果你正在为孩子沉迷手机而烦恼,那么,请你耐心阅读此文。因为天下父母的痛,往往是相似甚至相同的。

“除了手机,他好像什么都不爱,包括父母等亲人,儿时玩伴等朋友,以及以前曾经喜欢的游泳、打球、跑步等体育运动。”7月29日,一位年轻妈妈因为13岁的儿子沉湎手机,来到我市某心理咨询机构无奈求助。

据权威部门调查,暑假期间沉迷游戏的在读青少年至少在70%以上。我市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青少年辅导师唐偲说:暑假一到,许多家长就如临大敌、叫苦连天,对孩子沉迷手机游戏非常担心。

家长:都是手机惹的祸

案例1:胡某杰是我市某示范中学的高一学生,由于沉迷手机游戏,从升学时的班上前五名迅速下滑到倒数第五名。暑假到了,胡某杰一头扎进自己的卧室,埋头玩手机游戏,对外面的世界不管不问,每天睡到10时甚至12时才起床,中午和下午更是一心一意玩手机,直至通宵达旦。父母想帮孩子调整一下状态,可孩子根本不理睬,父母多说几句,孩子就急,甚至一度离家出走。从此,父母跟他连话都不敢说了。

案例2:李某奕是小学毕业生,下学期就要上初中。暑假到了,父母想让他制订一个小升初计划,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可李某奕只对手机游戏感兴趣,父母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父母对此很是担心,就把孩子的手机随身带在身上,不让李某奕有接触手机的机会。可孩子每晚趁父母睡着后,蹑手蹑脚走进父母卧室,熟练地拿走手机,然后调至静音,玩到早上5时许,趁父母醒来前再偷偷把手机放回去。

案例3:刘女士自己喜欢玩手机,为了不让年幼的孩子缠着影响自己玩,刘女士会打开另一个手机里的游戏或动画片,让孩子独自去玩或看。慢慢地,孩子一见到妈妈就要手机,如果不给就大发脾气,甚至摔东西。

还有的孩子上学时,妈妈必须把手机给他,否则就不去上学。放学回来,孩子也是一个劲玩手机,老师布置的作业基本不做,打骂不起任何作用。

……

类似的案例很多,不少家长把孩子沉迷手机游戏的原因归因于手机,抱怨手机厂商不应该在手机上设置游戏功能。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下面来听听专家分析。

专家:网瘾“脓包”是心理“免疫力”下降的标志

网瘾就像是人身上的一个“脓包”,之所以格外难以处理,原因就在于自身免疫力低。

唐偲说,一些家长对网瘾孩子采取“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简单方式。于是暑假一到,家长就急着帮孩子找“出路”。为避免孩子玩手机,便找个补习班,将孩子送去。也许学习效果并不好,但至少可以有个地方管着孩子,安全上可以放心,同时也可以减少孩子玩手机的时间。

这才是网瘾的主要原因。天天把孩子们锁在课本和作业上,哪个孩子受得了?没办法,孩子为了逃避,只得沉迷手机。

唐偲指出,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从低到高的排列顺序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可现实是,绝大多数家长忽略了孩子的基本需要而直接进入高级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本末倒置,造成大多数孩子缺乏安全感和成就感。具体说来,孩子出生不久就被隔代照管或者代管,有些父母即便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也难得与孩子发生互动,只顾忙自己的(诸如手机聊天、打卡、看信息等等),根本就没有建立起孩子婴儿期所必需的依恋关系。当孩子到了幼儿期,就急着对他们进行“社会化”——学这学那,忽视孩子幼儿期天性的玩耍。童年期,父母更是打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让孩子进入残酷的竞争之中,使孩子失去了自我,有的只是分数、名次、特长。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安全感的孩子,就会在别的地方寻求寄托,沉迷游戏成了绝大多数孩子的最直接最简单的选择。因此,这是畸形价值取向在不良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身上的负面落实。

因此,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成就感,这才是治疗网瘾的最佳良方。对一个孩子来说,家庭就算贫穷,只要父母尽到责任,孩子自然会生出对环境的安全感。这种健康的安全感与钱无关,只与爱有关。

成就感来源于环境的认可,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他的学习成绩得到认可,身体素质得到认可,爱好志趣得到认可,他就会把这种认可继续发展,成为将来的事业。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家庭和睦的沃土上才有可能生根、发芽。也就是说,父母和谐+正确引导=健康成长。

暑假: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最佳时期

父母既然害怕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就要勇于面对这种害怕,利用暑假调整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帮助孩子理性、平和、科学、快乐地度过,同时建立良好亲子关系。

为此,唐偲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与孩子一起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暑假计划。这个计划要以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以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为前提,以满足孩子正当需求为切入点,由孩子与父母共同制订。同时,计划要满足五个条件:积极的、可行的、可量化的、可评估的、没有歧义的。

第二,父母要安排足够的时间,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开展互动。多带低龄孩子开展室外互动活动,共同阅读儿童书籍,讲故事等,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多带少年时期的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活动,探讨理想和目标,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懂规矩、正确面对失败和成功、树立正确的志向;多陪伴青春期的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尊重孩子的隐私,多与孩子探讨感到困惑的情感问题、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引导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021-07-31

00:00:00:0邵阳日报记者

袁光宇

实习生

刘雪卿■社会广角1196710http://szb.shaoyangnews.net/syrb/pc/content/202107/31/content_11967.htmlhttp://szb.shaoyangnews.net/syrb/pad/content/202107/31/content_11967.html11别让手机“玩坏”了你的孩子/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