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宝庆儿郎
投笔从戎
袁国平,原名袁裕,字醉涵,曾用笔名最寒,1906年5月26日生,邵东县范家山镇梅仁村袁家坮(今属邵东市牛马司镇龙旗村)人。
袁国平6岁读私塾,后入宝庆循程小学。他聪颖好学,又见义勇为、乐于助人。同学袁磊明家境困难,交不起学费,他就向学校建议,准许袁磊明半工半读,课余干些擦拭教室煤油灯罩等事,免去袁磊明的学杂费。在他的帮助之下,袁磊明得以支撑到毕业。袁国平自己家里也同样贫困,父亲病逝后,刚读完小学的他不得不辍学在家,帮助哥哥弹棉花以维持生计。
1922年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宝庆招收4名公费生。袁国平前往报考,以优异成绩被录取。他到一师后,在徐特立、田汉等教师的影响下,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被选为一师学生代表,加入长沙市学联,还当选为湖南省学联执行委员。
袁国平从小酷爱文学,是一师文学研究会的会员,得到国文教员田汉的赏识。后田汉去上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袁国平在1925年1月毕业后,也应田汉之邀去上海参加南国社的工作。南国社被查封后,袁国平决心投笔从戎。
②
愿拼热血
战死沙场
1925年10月,黄埔军校到上海招生,袁国平报考被录取,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第三大队学习。当时黄埔军校左、右两派斗争激烈,他却能明辨是非,积极参加共产党组织的左派学生活动。当年年底,袁国平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7月,袁国平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任国民革命军左翼宣传队第四队队长,随军北伐。在途经湖南澧县时,他还连夜赶写话剧《万县血》,揭露当时英帝国主义在四川万县屠杀中国人民的血腥罪行,用以激励军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志。10月10日,北伐军攻克武昌城后,袁国平被调到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政治部工作。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为了平定夏斗寅部的叛乱,袁国平奉派随军开往鄂西参加战斗。整装待发之际,他给母亲寄去一张照片,并在照片背后写下“此行也,愿拼热血头颅,战死沙场,以搏一快。”
夏斗寅部叛军被击败后,袁国平调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五十二师七十四团一营三连指导员,并随军东进,驻扎江西九江。武汉“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他率连队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后随叶挺部进军广东。
这年12月,袁国平奉命赴广州参加张太雷、叶剑英、叶挺等领导的广州起义。他负责接待来广州参加起义的共产党员,向他们宣传党发动起义的有关指示。陈同生在《珠江风暴》一文中回忆袁国平接待自己的情况时说:“他年纪与我相仿,秀眉下一对光泽的眼睛,使人感到十分亲切。接谈之后,他那卓越的见解和生动的言辞,令我相信,他是一个很有宣传鼓动能力的领导同志……有力地激动着我,鼓舞着我,使我深深感到,革命的烈火是扑不灭的,斗争还在继续着。”
广州起义失败后,参加起义的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教导团、警卫团和部分工人赤卫队由广州到达花县。在与广东省委失联的情况下,袁国平和其他同志将这些队伍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后简称“红四军”),由叶镛任师长,他自任党代表,然后率部去海陆丰与第二师会合,积极协助彭湃开展东江流域的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5月,国民党政府当局调集几十万兵力“围剿”东江根据地,红军被迫撤离东江。10月,袁国平奉命随彭湃经香港去上海。1929年,他又被派往湘鄂赣根据地。
③
宣传鼓动
才干卓越
袁国平到湘鄂赣根据地后,任湘鄂赣特委委员兼宣传部部长。不久,又兼任红五军政治部主任。1930年2月7日,他参加了毛泽东主持召开的红军与地方党委的一次联席会议,当选为红四、五、六军前委委员。6月,中央指示组建红三军团,下辖红五军和红八军,由彭德怀任军团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兼红八军政委、政治部主任。
7月,红三军团攻占长沙。在不到十天的时间内,袁国平领导军团政治部,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红军为国为民、英雄善战和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为筹集红军军饷,他登门走访长沙商会会长左学谦,宣传红军政策,晓以革命大义,使左受到启迪和教育,不到一星期,就为红军筹集到银元40多万元。
红军退出长沙后,1930年8月28日,红一、三军团在浏阳县永和村会合,召开了两军团前委联席会议,决定成立红一方面军和总前委,袁国平当选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兼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从这年底到1934年2月,他参加了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战争和两次入闽作战。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袁国平领导红三军团政治部,开展了强有力的政治工作,从而保证了红军在装备低劣、物质匮乏、敌众我寡的条件下,能战胜比自身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强大敌人。
袁国平在1933年对第一次东线战役政治工作的总结和1934年的一次政治工作总结的发言,对战时政治工作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说:“战时政治工作的指导,除了依据一般任务,对本军、敌军及居民中的政治工作,给下级一般的指示外,还应依据各个部队所处不同的环境与不同任务,分别给以个别的具体指示。使防守者能达成坚固的防守目的,攻击者能实施坚决的进攻,追击者能发挥猛烈追击的精神。”他还指出:“在最危险的方面与最困难的时机,更需要政治工作有最大的努力。”
袁国平是一位出色的宣传鼓动者。他经常坐在马背上起草传单、布告,一到宿营地,就迅速印发、张贴。他常在群众大会、军人大会上演讲。他的演讲材料内容充实、生动形象,理论与实际结合,富有针对性,而且幽默风趣、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开国元帅陈毅曾夸奖他说:“袁国平是一个好的宣传鼓动者,有才干。”
1933年夏,根据中共临时中央决定,以红三军团为主,组成东方军入闽作战。9月22日,国民党政府第十九路军派陈公培作代表,前往福建延平与红军谈判联合反蒋抗日的问题。东方军根据周恩来的电示,由彭德怀、袁国平与陈公培举行谈判,通过谈判使闽西前线的局势得到缓和。1934年2月,袁国平出席了在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
④
长征砥砺
办学育才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袁国平随军参加长征。1935年7月,红三军团改称红三军,他改任军政治部主任。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把红一、三军团编为北上先遣支队,袁国平任第一纵队政治部保卫局长。在长征途中,他不遗余力地加强政治工作,使部队克服了重重困难,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长征结束后,袁国平满怀胜利的喜悦,写了许多诗词,其中有和毛泽东《长征》诗一首:“万里长征有何难?中原百战也等闲。驰骋潇湘翻浊浪,纵横云贵等弹丸。金沙大渡征云暖,草地雪山杀气寒。最喜腊子口外月,夜辞茫荒笑开颜。”
1935年11月,袁国平调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政治部主任。1936年2月,调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后改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第三科(工科)政委。为了办好学校,他主持制订教学大纲,审定和编写教材,还经常到干部、学员中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他经常给学员讲课,并和学员一起听课、一起讨论,深受学员的称赞和爱戴。第三科改为红军教导师后,袁国平任师长、政委,兼任红军步兵学校政委。
⑤
发力统战
一致抗日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红军学校学员奔赴抗日前线,袁国平奉命留驻陇东,担任中共陇东特委书记兼八路军驻陇办事处主任。他在广大干部战士、人民群众和党外人士中,广泛宣传中共中央关于联合国民党共同抗日的政策,号召全国人民不分民族、党派、信仰,共同团结起来,一致对敌,赶走日本侵略者。
袁国平还注意对国民党党政军人员作统一战线的工作。他到甘肃省镇原县检查工作时,一到住地,就去向国民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和各界人士讲演。1937年秋,驻甘肃的国民党军队派出一个高级军官参观团前来陇东,其中有袁国平的黄埔老同学,他亲自出面接待,向他们宣传党的政策,还赋诗以赠。诗如下:
三年同学十年仇,百战纠缠一战休。差幸干戈化玉帛,愿从风雨济同舟。
逐鹿中原为国是,十年征战听人评。相逢休话阋墙事,莫使神州任陆沉。
抗日战争的烽火在全国越烧越旺,袁国平心急如焚,迫切希望亲临前线杀敌。他在给侄儿袁振鹏的信中写道:“我过惯了战壕生活,正请求党中央派我到抗日前线去工作,愿为我中华民族之生存和解放,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而战斗,纵然捐躯疆场,死而无憾。”
1938年春,袁国平被中共中央任命为新四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会新四军分会常务委员。4月中旬,新四军组建不久,全军政治工作需从头做起。为加速新四军的政治工作建设,1938年6月,袁国平召开了新四军第一届政治工作会议,在会上提出了关于政治工作的四条基本任务:健全党的工作,提高党支部在连队中的作用;正确执行干部政策,充分发挥干部的聪明才智;深入政治教育工作,使干部战士具有伟大的政治理想和为理想而奋斗到底的决心;确立政工制度和健全政治工作系统。他还强调,要依靠坚强的政治工作去战胜困难,争取胜利。
1939年2月7日,新四军召开第二次政工会议。会议结束后,为使新四军政治工作系统化、制度化和条例化,袁国平主持起草了《新四军政治工作组织纲要草案》,于1939年4月颁布试行。
1939年7月1日,袁国平在新四军第一次党代会上作了题为“过去党的工作总结及今后党的建设”的报告,强调加强党对军队领导的意义。他说,“中国革命有长期革命战争的特点。军队是担任革命战争的武装,因此,革命政党必须特别注重对军队的领导,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必然会使革命受挫折。”
1939年春,新四军教导营扩建为教导总队,袁国平兼任总队政委。在办学中,他提出三大原则:少而精,学与做,理论联系实际。在军事训练中,要求精讲多练、苦学苦练、互教互学,课堂讲授与野外训练相结合。他编写的《新四军政治工作十讲》,被定为指战员的必修政治课本,印发全军。他还编辑出版了《苏联红军政治工作选辑》一书。在这里受过训的学员,后来都一批批奔赴抗日前线,成为新四军得力骨干,也铭记着袁国平为壮大新四军干部队伍所作的贡献。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袁国平结合当时的形势,先后发表了《新四军成立两周年——坚持为巩固统一,加强团结而斗争》等重要文章,号召人民与敌人作坚决的斗争。他还连续发表了《论江南伪军工作》等文章,全面阐述了做好敌伪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做好这一工作的正确政策和方法。
为了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袁国平还倡导创办了有200多人参加的战地服务团,下设抗敌剧社、宣传队、创作队和民运队等。他们除在军队和人民群众中演出外,还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到敌后抗日游击队进行战地慰问演出。
⑥
重伤饮弹
不当俘虏
1940年春,国民党政府当局以种种借口给新四军施加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压力,加紧调兵遣将对皖南新四军进行包围。4月,袁国平受军部派遣,抵达上饶与国民党第三战区政治部主任李寿沛、张超洽谈,尔后又与该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谈判。他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同顾据理力争,几经舌战,未能达成协议。4月22日,中共中央决定停止谈判。
5月19日,袁国平奉命去重庆,向周恩来汇报皖南情况,并带回周恩来有关尽快撤出皖南的指示,但没能得到切实执行。面对国民党顽固派反共活动日益加剧,他先后发表了《论合法与不合法》和《本军成立三周年感言》等文章,对国民党当局的反共活动给予了有力的回击。
皖南形势日趋恶化。袁国平担心抗战的大好形势遭到破坏,他在给哥哥袁醉如的信中写道:“在皖南由于我们委曲求全,并以不卑不亢精神坚持立场,幸至今尚未进入流血的冲突……和平巩固端赖以双方之精诚相见,我之忍让亦有一定限度,如妨碍我之生存,亦不能一让再让,此点仍需国人能寄予同情。”
1941年1月,国民党蒋介石果然背信弃义,密令顾祝同、上官云相按照预定阴谋,调遣九万部队在安徽南部茂林以东山区层层包围准备北撤的新四军军部和皖南部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1月6日,新四军军部在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军的重兵袭击,干部、战士奋起抵抗,英勇血战了七个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小部突围、少数被俘外,大部分壮烈牺牲。袁国平在激战中不幸身中四弹,伤势很重,躺在血泊中。军部卫士连副连长李甫发现后,立即派战士将他背起来,继续突围。袁国平清醒过来后,用微弱的声音向李甫交代赶快突出去,找上级汇报,然后挣扎着摸出手枪,趁战士不注意,对准自己的头部扣响了扳机。
袁国平,这位不足35岁的新四军高级将领,将宝贵的生命献给了革命事业,实现了“如果有一百发子弹,要用九十九发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决不做俘虏”的诺言。
1955年,袁国平的遗骸由安徽泾县茂林迁至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2011年,他的故居被定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邵阳市红色教育基地。2014年,袁国平被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为首批著名抗日英烈之一。
2021-06-10
00:00:00:0尹仕民
曾建斌
整理——记抗日英烈袁国平1013310http://szb.shaoyangnews.net/syrb/pc/content/202106/10/content_10133.htmlhttp://szb.shaoyangnews.net/syrb/pad/content/202106/10/content_10133.html11气壮山河留汗青/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