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也谈“弱德之美”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昨夜读书,翻到一个词:“弱德之美。”颇为心动。百度后才知,这是电影《掬水月在手》上映之后大热的一个词语。

“弱德之美”是学者叶嘉莹先生创造的一个词。叶先生解释说:“什么叫做弱德呢?这个德有很多种,有健者之德,有弱者之德,这是我假想的一个名词。它是有一种持守,它是有一种道德,而这个道德是在被压抑之中的,都不能够表达出来的,所以我说这种美是一种弱德之美。”

在我看来,“弱德之美”融合了道家的“处弱、贵柔、不争”的哲学智慧和儒家的修身立德思想。

柔弱是道家最重要的生死观。《道德经》第七十六章有所论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弱胜于强,柔能克刚,更可化输为赢,向死而生。在老子眼中,执着于表面输赢的人,或许,从一开始就输了。早些年在新疆,发现大部分植物都是以矮小或匍匐的姿态生长,一方面要适应当地灼热少雨砂土裸露的恶劣自然环境,另一方面要努力发展根系去吸收水源,只有这样矮小柔弱的身姿,才得以存活繁衍。弱草卑微,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些不起眼的微草,它是柔弱的,被践踏、焚烧,被严寒侵蚀,但它又是坚韧的,只要有一缕春风,一丝春雨,它们立刻就显露出勃勃生机。叶先生说得很好:“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

“上善若水”是老子最推崇的美德。《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高的德行就像水一样,润泽万物,却不争名利。水总是处于人们不愿意去的地方,这种品格最接近“道”。我们知道,水最懂得“向下”,展现谦卑隐忍的姿态,不与任何对象争高。水至柔,随处流淌,遇到阻碍可以主动避开,去哪里都可以生存。但同时它也能冲破任何阻碍,穿石而行。这是一种处弱的生存之道,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获得自我发展,发挥自我价值。以水之“柔”去适应社会,就不会感到被埋没,不会怨天尤人,不会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叶先生一生历经战乱、政治迫害、海外飘零,晚年回归改革开放的中国。用“弱德之美”来形容她的生命姿态是极其贴切的。如果不能改变环境,亦或者看不清前路,那么我们做好自己就可以了。越是这样,越需要有定力来坚守和保持自己。

“不争”是老子的核心思想。《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不逞强,争利。“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不是消极的人生态度,而是俭身、谦虚、善下,才能成“器长”。“器长”,就是领袖,万物之长。就像叶先生在对自我的评价中所言:“其实我这一生并不顺利,我提倡‘弱德之美’,但我并不是弱者。我不想从别人那里去争什么,只是把自己持守住了,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尽到自己的责任。”她所崇尚的“弱德之美”,不主张与命运搏斗,不讲进攻、侵犯和征服,而重在珍惜和持守。

叶先生从四岁起开始背诵《论语》等古代经典作品,一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叶师从顾随,顾随先生的“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态过乐观之生活”的教诲,赋予了她应对各种人生风雨乃至苦痛折磨的神奇力量。叶嘉莹先生一生浸润诗词,这种“弱德之美”赋予了她柔韧温婉的气质,应用于诗词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是委婉、克制、收敛之美。

(石小幺,邵东市作协会员)

2021-01-26

00:00:00:0石小幺◆思想者营地509410http://szb.shaoyangnews.net/syrb/pc/content/202101/26/content_5094.htmlhttp://szb.shaoyangnews.net/syrb/pad/content/202101/26/content_5094.html11也谈“弱德之美”/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