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摄影术诞生不到200年,相比于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它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但也是朝气蓬勃的艺术门类。年轻就代表着,从美学认知还是艺术实践来看,它都有许多值得完善和向其他艺术门类学习的必要。朝气蓬勃是因为摄影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是深度契合的,它在不断变革、不断进化。从胶片摄影到数字摄影,相机的使用与操作变得越来越简单方便,拍出清晰好看的照片的门槛,也变得越来越低。但许多摄影人往往混淆了拍得好看与创作美是既有联系,又有很大差别的。我经常在网络上看到许多游记式的影像记录,辅以一段文字性的情感抒发,但基本感觉是杂志中文配图的某一篇;我也看到一些所谓观念性的影像创作,但感觉莫名其妙,既无来由,也无去处;我还看到一些纪实或者扫街的摄影作品,但感觉像现场场景的复印。这些问题,主要原因是很多摄影人缺乏美学鉴赏能力,不知道自己的作品的好与不好,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不知道自己要怎样表达;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在摄影创作中没有重视文化传承,缺乏对美的认知,摄影作品中缺乏文化与审美的核心要素。我们的摄影队伍是庞大的,但是要出精品,出反映时代发展的大作,在文化上一定要传承,在文脉上要不间断。有传承,才会有文化认知、美学认知,有认知才会有文化认同、美的认同,才会有中国心,才谈得上精品创作。

最近我们看到抖音上有敦煌飞天形象的摄影创作,造成一时间的敦煌文化热;还有借助古籍《山海经》中一些神人、异兽的形象描述,进行的摄影创作;还有某位摄影家的古风摄影,以工笔画的表现形式进行人像创作,都很成功,获得了大众广泛的文化认同与审美认可。这说明在某种意义上继承就是发展,传承就能创新。

在摄影创作中,大部分摄影人还停留在每年端午节重复拍龙舟比赛的阶段。这就是没有文化认知上的取法与立意,而造成的视角差别。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摄影经常强调通过镜头看世界。但是通过镜头看世界,容易使摄影人的视界变得狭小;以文化的视角看世界,摄影人才能升华到艺术创作的高度。摄影创作应当广植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厚灿烂的中华文化,才能创作出取法上的优秀作品。我们看到许多风光片,要么是蓝天白云图,要么是航拍鸟瞰图,要么是灯光霞景图,形式上很美,但仅仅停留在好看的阶段。这说明摄影创作者,没有深入去了解文化的脉流。这就如同入宝山,空手而回,这是很遗憾的。

艺道无道,创新立新是恒道。我们不仅要多种摄影风格相互学习,还应当借鉴绘画的、音乐的、文学的、戏剧的,从多种艺术门类中借鉴多种表达手法与风格。艺术形式是分门别类的,艺术思维是互通款曲的。比如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做过“影画合璧”的尝试。朗静山老先生,上世纪就尝试将中国山水画的技法与意境,实践应用于摄影,并成为大家。现在,我们看到一些印象派摄影、画意派摄影的尝试,都是值得鼓励推动的。我本人也在做一些创意摄影的探索。但我感觉很多摄影人还是缺少交流,摄影大师杰瑞·尤斯曼,已经在用中国元素创作中国风的作品;德国摄影家已经在用作品向宋代画家马远的作品致敬。中央台有《国家宝藏》节目,采用各大博物馆长推介、明星参与舞台剧的形式,将国宝文物的传承与历史背景故事,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唤起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最近的《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通过每集5分钟的时间讲述一件文物,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传播特征与节奏,介绍国宝背后的文化与美,带领观众读懂中华文化。

在这个多艺术门类独立而又融合的时代,摄影创作人不能闭门造车,我们要多听、多看、多想,然后多实践。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高高山顶立——立意、立法要站在高处,才能打开眼界,要有文脉传承发展的眼光,东西方兼容并蓄的眼光,各艺术门类取长补短的眼光,网络时代多技术交融的眼光。深深海底行——除了立意,更要实践。实践更需要有创新思路的青年摄影家。在娱乐型的摄影活动中,要逐渐培养形成有文化诉求,有审美鉴赏的青年摄影创作队伍。

以摄影传播文化,以文化引领创新,这样我们的作品中,才会有唐风宋意,才会有传神写照、迁想妙得、丝路花雨,才会有中国精神、中国审美、中国自信。

(龙鼎中,邵阳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2021-01-06

00:00:00:0龙鼎中——摄影创作漫谈422710http://szb.shaoyangnews.net/syrb/pc/content/202101/06/content_4227.htmlhttp://szb.shaoyangnews.net/syrb/pad/content/202101/06/content_4227.html11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