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武冈文庙:革命星火放光芒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在武冈喧闹的市井之中,隐逸着一座白墙彩梁、红砖黄瓦、雕梁画栋、飞檐挑角的古建筑。

这座矗立在渠水北岸,处于攀龙桥与骧龙桥之间,背靠宣风楼,西邻“武陵春色”,南与“济川回舟”相邻,东与“法相洞天”相望的建筑就是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庙。

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又名孔圣庙。凝聚着厚重的历史,张扬着丰满的文化气息。武冈文庙因为曾经作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学校,闪耀着红色光芒。

武冈文庙的前身为公元300年晋代陶侃任武冈县令创建的武冈学宫。后于宋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扩建,历代官方屡加修缮。现在的文庙为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重建、公元2004年修缮的。保留了宋明以来许多建筑构件及宫殿式建筑风格,建筑内现存的24幅天花藻井彩绘、柱础、五彩如意斗拱就是佐证。原来整座建筑由牌楼、照壁、礼门、义路、状元桥、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厢房、尊经阁、大成殿、魁星阁等组成,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后来大部分建筑被毁,现仅存大成殿。大成殿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占地面积531.35平方米,琉璃瓦顶,金碧辉煌,庭宇雄伟,结构精美,工艺精湛,蕴含着千年的人文精神。这种宫殿式文庙在邵阳境内仅此一处,尤显珍贵。

1923年至1927年间,中共早期党员欧阳东、邓中宇等以文庙作为校舍,创办了“思思学校”,宣传马列主义革命真理,并把武冈农运的领导机关设在这里,让这座古老的建筑成为了邵阳境内最早的革命活动地之一——中共武冈特别支部旧址。

1919年4月,就读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武冈旅省学生欧阳东、邓中宇、夏大伦等成为新民学会会员。5月,他们在长沙成立武冈旅省学友会,创办《武冈旬刊》,宣传新文化、新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1920年春,他们成立思思学社,后改名思思工学社。12月,他们回到武冈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展秘密活动,创办了长沙文化书社武冈分社。1922年春,创办了思思工厂。不久,邓中宇以文庙作为校舍,正式创办了思思学校。与此同时,学校以养蚕所为基础,建立了思思农场。毛泽东的同班同学、中共早期党员欧阳东任思思学校校长,邓中宇任思思工厂经理,戴华声任农场负责人。“思思”,一词,取马克思、恩格斯之尾音。1923年,他们在思思学校建立武冈第一个以欧阳东为负责人之一的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1925年春夏间,他们建立起中共武冈特别支部,李秋涛任书记,欧阳东任组织委员,邓中宇任秘密特约通讯员,这是邵阳地区第一个共产党支部。1926年至1927年间,文庙又成为了武冈农运的领导机关。

1990年,文庙被列为邵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0月,武冈市委、市政府复修原文庙的照壁、礼门、义路、状元桥、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厢房、大成殿等建筑,使之与古城墙、宣风楼、王城公园、王城文化休闲广场连为一体。如今,文庙成为了武冈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了武冈市红色文化研学基地、邵阳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接待全国游客的参观,更多地是接待学生老师、工人职工、党员干部前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革命精神学习。

记者手记

武冈文庙在武冈的文化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在邵阳的革命历史上铭刻着光辉的印记。虽然这里作为革命“圣地”只是短短几年时间,在它存在的1700年光阴中仅仅是“惊鸿一瞥”,但是,在这里先烈们开启了邵阳的革命历史,点燃了邵阳的革命星火。这缕“星火”虽然遭遇了凶恶摧残,但“铁骨铮铮”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并成长为了蔚为大观的风景。正如文庙门口的千年银杏树,虽数次遭到雷火摧残,但至今依然伟岸傲立,并萌生出万千新枝嫩叶。

2021-04-25

00:00:00:0邵阳日报记者

欧阳德珍

通讯员

罗建峰

马力846210http://szb.shaoyangnews.net/syrb/pc/content/202104/25/content_8462.htmlhttp://szb.shaoyangnews.net/syrb/pad/content/202104/25/content_8462.html11武冈文庙:革命星火放光芒/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