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青春流韵》序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认识龚刚全缘于诗。最初,在网上读到他的诗词,大多是关于“三农”的吟咏,与众多山水情思、节序时令、酬答唱和的作品,有着完全不同的品格。于是,头脑里便烙下了“龚刚”两个字。一日,邵阳市诗协张正清会长把他介绍给我,说他是某乡镇党委书记,我在心里“呵”了一声,弄清了他的作品流播着浓郁底层气息的原因。2016年12月,邵阳市诗协第五次代表大会选举了龚刚为副会长,我们便有了多一些的接触,深一些的了解。我体悟到他的三农情结,不惟出自一个乡镇领导的责任,而且出自他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亲近农民的血缘与秉性。他的三农诗词不是做出来的,而是从血管里自然而然流出来的。

读读他的诗吧:“凉霜热雨不言愁,背影如弓夏复秋”(《农夫》),“红日烤,畋间笠帽知多少”(《渔家傲·望夏》),关爱农友之情溢于字里行间。“白发双翁,旱烟喇叭,修检犁耙”

(《柳梢青·山村元宵》),“青藤晨星露,银锄午日瓜”(《五古·瓜农》),牵系农事之心寄于春耕夏耘。“布谷催春三月早,黎民盼熟孟秋迟”(《春望》),“夜半农家床失暖,炉前水酒色添浑”(《小雪节气山村》),关注农村之意融于毫端吟韵。他喜农民之喜,“无眠三更早,摘瓜飞彩霞;叠瓜层满驾,奔作牛马爬”(《五古·瓜农》)。他忧农业之忧,“东篱棕树朝天死,西苑麻藤卧地焦”(《癸巳悯旱》),“春流血,农桑无计,万民焦彻”(《忆秦娥·春流血》)。农民的疾苦时刻令他动容:“壮汉难还谁割稻,镰刀也得使童丫”(《秋望山村》),“昏晨老父收禾穗,夕照新娘望雁空”(《乙未中秋》)。农村的建设令他由衷礼赞:“新桥硬铁通鸿堑,不惧狂风急浪流”(《高平大桥》)。农人的幸福安康令他欣欣然有喜色:“农夫笑映兰花菊,柳钓清波独木船”(《关山村》),“农家新米芋头香,婆媳开壸老鸭汤”(《癸巳中秋》)。看到游人如织在资江岸边易坪村赏油菜花,他心中戚戚然而生愁思:“多少游人亲蝶舞,谁怜农户累三秋”,千载以降,远承少陵之风。

他也留连山水,凭吊圣境。登井冈山,他走入“红米南瓜汤影月”的年代,缅怀“星星之火,也烧完旧中国”的漫漫征途。上八达岭长城,沧桑浩茫的历史云烟充盈胸臆,“脚下征夫白骨,眼前盛世人间”,深沉吟唱“谁道长城如铁硬,民心更比铁墙坚”的千古真理。游鼓浪屿,思追“渔光千里”,豪情随“海天连碧”,高诵“须赞郑公虎气,凭潮墙橹鹿门通,灭贼寇,台湾易帜”。伫立于“鸭绿江断桥”,回顾“血肉长城似铁,鼓角连云如瑟,板门听笙歌”的风卷云涌之后,自豪地抒吐“今日握长戟,何惧小阎罗”的如山浩气。家国情怀,炎黄气血,有古志士仁人之气概。

龚刚怀古的篇什,有的是对前贤的追慕和礼赞:“岳麓高枫掩冢堂,忠魂不老壮湖湘”(《岳麓山谒蔡锷墓》)。“开天盘古茹毛血,出世神农煮火柴”(《拜炎陵》)。有的是对历史的钩沉和思辨:“烽台百步千骨枯,不掩赢皇开国功”(《秋登八达岭长城》)。“生死悲歌成旧梦,人间公道悦泉台”(《刘少奇故居感怀》)。但更常见的是舒胸中块垒,扬炎黄浩气:“惟为文彩披肝胆,不屑荣华拒宦臣”(《拜袁吉六先生之墓》)。“山河践踏风飘絮,箕豆相煎火吐煌”(《华清池怀古》)。“恨悠悠,旌旗离乱,黑锅背负。万绪西安千遍煎,堪忍江山飘絮”(《贺新郎·沈阳大帅府怀古》)。毕竟,一切文学艺术作品,怀古即是言今,说古人即是说今人。古今一炉,落脚于今,方为佳品。

……

自然,经年赋诗,时政、节令、应酬亦常入诗。龚刚的这类诗亦皆有自己的特点,一言以蔽之,总有真情在,即心中有,笔下才有。《蝶恋花·喜闻天宫一号升》上片写升天成功,神人共庆,许多人下片总是牛气冲天,展望未来,雄视世界。龚刚不落此巢臼,反而回顾过往,“科技攻关须续之,岁月峥嵘,多少朱颜瘦”,直逼成功背后的艰辛,让人对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科学家由衷一腔肃然起敬之情。我以为,龚刚的这份深刻,为常人所不及。写《元旦》大多是喜气洋洋,天下同庆,龚刚则不然:“老汉思耕邀瑞雪,富商庆赚数余钱。”人间万象,冰炭各异。龚刚的这份冷峻,启人深思。“敢视功名同淡饭,唯修格律比清泉。”(《邵阳市诗协五次代表大会》)跳脱司空见惯的应时酬唱之作,表明心迹,又规劝同行,自有真知灼见在。不伪吟,不做作,品格独立,渗融着中国两千年来的现实主义诗风。

无论直抒胸臆,还是白描叙述,或者运用其它手法,龚刚的作品都自然天成,无雕琢之痕。“不引高吭呼作鼓,何来忠骨息如仙”(《憾高平抗战烈士失冢》),情真意切,理蕴其中。“树高遮饮拦门酒,火旺围来顿股娃。闲月打坡秋折稻,挑花织女绣瑶家。”《隆回花瑶古寨之恋》则用画家速写的手法,在28字里描摹出拦门酒、顿股、打坡、折稻、挑花五种生产、生活场景,再现了古老花瑶的民风民俗,是一连串生动活泼的风情风俗画,用墨极省,神韵毕肖。而《秋访青岛崂山》“滨生一朵碧芙蓉”之比喻,惟妙惟肖,美仑美奂。细读龚刚之作,不乏炼字炼句的佳什。“割片残阳映笑颜”(《娄山关》),大气、豪雄,“惩恶挽危”的喜悦,再越崎岖的信心,尽在一“割”一“笑”之中。《大理人家》云:“春月敲窗听梦雨,秋声一片化诗章。”见“月”闻“声”,心内、身外,主观、客观都诗化了,叫人欲赏欲栖,美从中来。

在繁忙、紧张的政务间隙,短短几年间,能捧这么一部丰厚的诗集《青春流韵》,实属不易。我从他的咏物小诗《清平乐·草》中,捕捉到他成功的信息:“磐坚不阻萌芽,翠茵捧映红花。颜色虽经霜去,春风又展芳华。”这是坚守着一种美好的信念,坚持着一种不屈的精神,生活才赋予他一份“芳华”,他才能回赠生活一束“红花”。我想,有这份“坚守”,有这份“坚持”,生活会赋予他越来越璀璨的“芳华”,他也一定会回赠生活越来越繁茂馥郁的“红花”。

是为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