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秋季开学已经过去了三个多月,我市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开设情况怎样?还存在哪些问题?连日来,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有实践、有探究,科学的世界缤纷多彩
12月14日的第四节课,是双清区中河街小学一年级197班的科学课。这节课的主题是“起点与终点”。上一节课,科学教师刘玉琴就已经布置了家庭作业——折一只纸青蛙。在这节课上,刘玉琴要通过测量纸青蛙跳起的距离来教学生们“起点和终点”的意义。
科学课开始了。刘玉琴为学生们分发了测量距离用的小纸条,并通过投影仪为全班学生做起了示范。“把纸青蛙放在纸条的旁边,将纸青蛙后脚的位置在纸条上画一条线,这就是起点。然后让纸青蛙跳起来,再将青蛙后脚的位置画一条线,这就是终点……”在学生们弄懂了测量的方法之后,刘玉琴又让学生们进行了几轮比赛。
课堂上,学生们一丝不苟地测量着自己纸青蛙的跳远距离,并和同学互相讨论怎么能让纸青蛙跳得远。
“同学们,你们今天都很棒。那么,谁能告诉我,什么样的纸青蛙能跳得远呢?”刘玉琴的问题一出,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纸青蛙不能太大,有的说折青蛙的纸不能太厚,还有的说和折纸的方法有关系……听着学生们的回答,刘玉琴又逐一点评,并帮助学生们总结如何让纸青蛙跳得远的办法。
在欢声笑语中,一堂科学课很快就结束了。学生们却意犹未尽,仍然在继续研究纸青蛙的折法和距离的测量。
“看着孩子们这么喜欢科学课,即便学校师资再紧张,我们也要尽最大努力把课开足开好。比如刘玉琴老师,之前是数学老师,现在专门教一年级五个班的科学课程。”中河街小学校长杜欣说。
与中河街小学一样,为在一年级开好科学课,我市各小学积极布置、精心安排,努力保障每周至少1课时的科学课能够开足开好。部分学校还依托青少年宫、校外活动中心等教育教学资源,努力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并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探索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提升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教学效果良好。
转观念、强师资,科学课教学效果提升
记者在连日的走访中发现,科学课的开设,无疑让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少部分学校仍然将科学课看作“副科”,在课时安排、师资配备上存在“得过且过”的思想,对课堂情况和教学效果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极少部分学校甚至只将科学课落实到课表上,而没有具体开展教学活动。
市区某民办学校一位教学管理人员赵女士表示,部分学校对科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使得科学课程长期处于“副科”的地位,一些家长也不重视孩子的科学素养培养。此外,科学课的评价体系还不完善,应该采用多样性的评价方式,这样才能将小学科学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专任教师短缺也是一个影响科学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邵阳县某小学兼职科学课教师张先生表示,要上好科学课就必然要消耗教师的相当一部分精力。在学科教学中,教师们要准备所教学科的教案、要批改作业,还要搞教学研究,一旦忙不过来,就很容易“两害相权取其轻”,先保证自己所任的主课效果,兼职的科学课则放在了其次。
邵东县某小学教师刘女士表示,兼职教师由于是“半路出家”,在专业水平上难免有所欠缺,甚至对于学科定位、学科内涵都没有很好的理解,教学效果自然难以保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小学科学课程是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性课程。开足开齐开好科学课程,还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加大投入,强化科学课专任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教学研究,从而真正让科学课成为学生迈入科技创新之门的“敲门砖”和“垫脚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