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穿行在双清城乡,一个个生机勃发、百舸争流的生动场面令人欣喜,一股股山清水秀、风清气正的发展之势扑面而来,一声声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铿锵强音催人奋进!
通过聚精会神搞建设、齐心协力抓招商的长期实践锤炼,双清区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山清水秀的发展环境,广大干部群众履职敬业,凝心聚力,奋勇争先推进“两个率先”发展,即在全市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凝聚起共筑中国梦、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双清的磅礴力量!
构筑投资洼地,凝聚“双清力量”
工业、商业、外贸总量位居全市第二、三区第一的双清区综合实力稳居全市第一方阵,2013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邵阳市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唯一的一类县(市)区。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邵阳军分区、市文化艺术中心、报业传媒产业中心、市中心医院东院区、市行政中心等项目先后竣工或投入使用,双清区位优势、空间优势、产业优势凸现,现已成为城市建设中心区、工业发展主园区、商贸物流集中区,正在成为邵阳市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乘着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强劲东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成为双清发展的最强音,通过千方百计抓招商、全力以赴促项目,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户双清。近年来,全区累计实施重点项目469个,其中省、市重点项目累计297个,完成投资520亿元,是双清历史上项目数量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的时期。
“招商引资,是一个地区产业升级的主要抓手,更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后劲所在。”双清区委书记郑再堂深有感触地说。双清区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对重点招商项目实行一名领导牵头、一个部门负责、一个班子运作、一套方案管理、一笔经费保障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区级挂点领导全部深入所联点的招商项目一线督促检查、掌握情况、现场指导、排忧解难,及时分析、研判、破解项目建设中的资金、用地、用水、用电等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只要来双清,产业一定兴。通过发挥区位、资源、产业、政策、服务优势,建设投资兴业大舞台,双清区形成了“引进一个龙头、带来一串项目、聚成一片产业”的发展格局。招商引资成为区域经济转型突破、加快发展的“助推器”,有力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为积极实施“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该区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设立工业科技发展扶持资金100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品牌发展,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近年来双清区创新招商方式。建立以处级领导带队,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为重点开展小分队招商活动,加强与异地邵商、行业协会沟通联系,宣传双清招商政策与项目优势,吸引邵商回乡创业发展。加大各部门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机制,举全区之力,营造良好招商氛围,形成“大招商”格局。今年1至10月,全区实际利用内资102亿元,同比增长19.34%;实际利用外资2411.9万美元,完成年度计划102.6%。
激活投资效益,刷新“双清速度”
借梯登山、借力发展,该区全力推进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有效投入、促进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
如何让客商引得来、留得住,不断增加投资规模?双清区将激活投资效益放在突出地位,对所有投资业主,不论是外商还是内商,不论是大项目还是小项目,都以诚相待,形成了亲商、悦商、重商、安商、富商的氛围。相继出台招商引资工作优惠政策和工作办法,收集优质项目汇编成册,优化网站设计,制定《签约项目管理实施办法》,有力加快了项目签约、落地、建设速度。
今天的双清区已是全市的工业重地,素有“三分工业占其二”的美誉,现有该区规模工业企业121家,年产值过亿元企业61家、高新技术企业44家。近年来,双清区紧扣兴工强区战略,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为抓手,以邵阳经开区创建国家级园区及湘商产业园加快建设为契机,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先进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化学、发制品加工等四大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区域内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四缸柴油机机体生产基地、第二大水泥搅拌车生产基地、第三大发制品加工生产基地和中南地区最大的液压件生产基地、制革加工基地。
双清区还是全市商贸物流核心区,集中了市区70%以上的商业贸易。现已建成湘西南农业品物流中心、湘桂黔建材城、三眼井市场、湘运市场等11家大型市场,打造了东风路服装、双坡南路汽配、五一南路通讯器材等12条专业街,新开发了东风商业步行街、金百汇地下商业街,建有25家汽车4S店。全国重点培育市场金罗湾国际商贸城已投入运营,市区第一座城市综合体友阿国际商业广场已经建成。
截至2016年底,双清区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先后迈上百亿台阶,分别达到138.8亿元、120.04亿元、109.36亿元,为2012年的1.5倍、2.7倍、2倍,年均增长分别为10.8%、27.7%、18.3%;工业增加值突破60亿元关口,达到63.92亿元,年均增长11.4%;实现区域财政总收入22亿元,其中区级财政总收入达到6.7亿元,为2012年的1.6倍,年均增长13%;人均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均居全市12个县市区前列。作为全市唯一的全省分类指导加快建设全面小康一类县(市)区,全面小康总体实现程度达到80.9%,2015年被评为全省全面小康经济快进县区。
如今,双清区“中国驰名商标”企业实现零的突破,湘中制药获得我国专利领域最高政府奖,维克液压、立得皮革在新三板上市,三一重工、九兴鞋业等一批骨干企业成为全市工业企业领头羊。引进了沃尔玛、碧桂园、红星美凯龙、友谊阿波罗等一批龙头企业,现已成为全市最大的汽车、电脑、布匹、水果、粮食、日用品、机电产品的集散中心,形成了“商贸圈、市场群、物流园、专业街”的商贸物流格局,被评为全省中小企业服务先进县市区。
当前双清区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提高科学发展水平。抓住双清农业科技示范园成功获批全市首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这一契机,依托园区加基地加农户模式,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基地1.7万亩,成为全市重要的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畜禽水产养殖基地。
优化投资环境,提升“双清形象”
双清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现有中国紫薇第一园双龙紫薇园,有湖南第二大道教胜地玉清宫,有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水府庙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正在申报省级森林公园的市区最大天然“氧吧”莲荷森林公园。城郊特色农业鲜明,有市区最大的水果蔬菜、花卉苗木、肉食水产供应基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开发旅游资源前景看好。同时,邵阳经开区、市本级湘商产业园均坐落双清区,园区已储备了一大批国有土地,可有效保障工业产业用地需求;建成7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能保障企业直接入驻生产的需求。园区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到位,具备大力发展工业,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条件。
双清区坚持创新驱动和项目拉动,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高水平策划一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循环发展等重大项目,着力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财税贡献率高、吸纳就业高的行业龙头企业和战略投资者。
为进一步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双清区通过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全面加强村社区班子建设。开辟重点项目全程跟踪服务“绿色通道”,强化重点领域治理,着力优化政务服务,加强企业投诉处理。坚持重点项目依规快办、特事特办,切实解决办事拖延、推诿甚至索拿卡要等影响项目建设的现象,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雁过拔毛”等违法违纪问题。同时,出台并认真落实企业结对帮扶办法,大力开展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专项整治活动,加强企业投诉处理,加大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案件查办力度,为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金罗湾红星美凯龙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是邵阳市和双清区的招商引资重点项目,也是“全国重点市场”建设的项目之一。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占地244亩,现已成功引进上海红星美凯龙和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两大商业旗舰企业合作,拟建结合建材、家居、机电、汽配、百货等六大业态的综合大型购物中心,将新增就业岗位上万个。面积达4万平方米的五金机电城,如期在今年7月1日开业。
近5年来,双清区累计引进外资9100万美元、内资322亿元,进出口总额由1.24亿美元增加到2.8亿美元,发制品、皮革、鞋业出口量占全市一半以上,两次被评为全省内联引资先进单位。“集工业区、商贸圈、市场群、专业街、物流园”的工商贸物流格局基本形成,工业、商业、外贸位居全市第二、三区第一。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扬帆;任重道远,还需策马扬鞭。今日之双清,已经成为商家投资的宝地,兴业的旺地,生活的福地!宜居宜业、精致精美的双清新形象,正日渐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双清铸就新辉煌。展望未来,心潮澎湃。双清区委副书记、区长肖平满怀信心地表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双清区委、区政府将带领全区干部群众点燃创业激情,扑下身子引进一批大企业、好项目,大力发展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更加澎湃的激情谱写绚丽华章,以更加铿锵的足音迈向新的征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