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项整改”,整出扶贫工作的新面貌
今年4月26日,邵东召开全县脱贫攻坚誓师大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市领导干部会议对脱贫攻坚突出问题整改的精神。
邵东县委、县政府不护短,将问题摆到阳光下“暴晒”。“八个问题”及时挂网:扶贫对象识别不准,扶贫帮扶不实,脱贫质量不高,扶贫工作中存在违规违纪,扶贫政策落地难,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扶贫工作落实不力,脱贫攻坚短板突出等。
针对上述问题,利用两个月时间,邵东县开展大规模的“精准识贫专项清理整改”“帮扶专项清理整改”“精准退出专项清理整改”“扶贫项目资金专项清理整改”“扶贫工作作风专项整治”等8项整改,从工作实际出发,确保假贫一个不留,真贫一个不漏,真正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为确保驻村工作队进村工作时间,采用精准扶贫APP智能管理软件实行手机GPS定位签到管理,防治弄虚作假不驻村。对结对帮扶责任人实行“痕迹管理”,帮扶情况要有详细的记录,贫困户要签字确认。为监督扶贫干部工作作风,不少乡镇建立了脱贫攻坚工作微信群,为精准扶贫工作插上了移动互联网的翅膀。微信群里除了有乡镇帮扶贫困户的领导干部、基层站所负责人,还有县直有关单位帮扶人员,实现了县镇两级相关扶贫信息互通。微信群建好了,新的扶贫政策第一时间在微信群通知,开展走访等扶贫工作第一时间在群里分享,把握不准的扶贫政策第一时间在群里反馈,确保将微信群用好用活。
通过两个月的整改,邵东在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基数上,清出“四类人员”及识别不准人员5867户17337人,标识稳定脱贫3426户11321人,新纳入“五类人员”5293户21523人,对达不到稳定脱贫条件作返贫处理的121户497人,底子进一步夯实。在此基础上,邵东县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举一反三,从严治理工作队伍,扶贫干部的作风变得更加扎实,工作更加细腻,扶贫工作局面迅速改观。
脱下高大上的外衣,产业扶贫接了地气
早些年,邵东县提出“一乡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精品水果、油茶、铁皮石斛、规模养殖等产业纷纷落地,一批种养大户成了各地产业的带头人。然而,这却成了有的贫困户可望不可及的“高大上”产业。随着产业扶贫的深入,一道命题摆在扶贫干部的眼前,贫困户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业、到底能够做起什么样的产业?
三合村,去年由原省级贫困村石星村和三合水库所在地三合村合并而成,全村共有31个村民小组2388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7亩,原有贫困户115户,贫困人口374人。该村地处九龙岭西南山区,环抱三合水库,背依断头诸峰,六山三水一分田。此地很适宜种植瓜果蔬菜,但由于运输不便,村民们只是少量种植供自家食用。
2016年,县扶贫工作组进村后,支持村民们发展蔬菜产业,争取政府扶持资金,而且请来农业专家给予技术指导。在工作组的努力下,该村冬瓜专业种植户从零增加到12户,红薯种植户达到100多户,年销售冬瓜南瓜25万多公斤。贫困户陈历海靠种植瓜果,2016年收入突破1万元。
通过工作组的牵线,湖南红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驻该村发展油茶种植和红薯加工。目前,红薯加工厂已建好,解决了48名村民的就业。村支书陈名洪介绍说,上市的昆明良明雄集团公司本月中旬将正式进驻三合村,打算利用三合村的好山好水发展旅游产业,一期投资将达1亿元,三合村今年就能摘掉贫困的帽子。
目光从精品水果移到农家地头的瓜果蔬菜,思路从案头挪到田头,邵东扶贫干部帮助贫困户摸准了产业脱贫的门道。通过扶贫单位和干部的牵线搭桥,红薯、土鸡(蛋)、黄花、坛子菜、中药材等几十种土产,成了农产品经营户、加工户和摊贩、电商等青睐的抢手货。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凭借自家收入,邵东有500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
一纸劳务协作,“百企千岗”向贫困户开放
邵东素称“百工之乡、商贸之城”,拥有“全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国皮具箱包生产基地”“中国注塑打火机出口第一县”等称号。近年来县域企业和工业园区快速发展,企业人才需求旺盛,邵东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百企千人劳务协作脱贫”的战略构想,制订出台《邵东县劳务协作脱贫工作实施细则》《邵东县“百企千人劳务协作脱贫计划实施”方案》等文件,指导全县范围全面开展劳务协作脱贫工作。
今年7月26日,酷暑逼人,聚集在邵东县会议文化中心广场的数千名群众却感到清风拂面。由邵东县委县政府举办的“百企千人劳务协作脱贫专场招聘会”如期举行,邦盛集团、东亿电器、亿利金属等60余家县内用工企业腾出3000多个岗位,供全县贫困劳动力挑选。
为了这场大型招聘会,邵东县人社局、商务局等职能部门积极协调、精心准备,挑选适合贫困劳动力上岗的工种30多个门类100余小类。该县主要领导与部门负责人数十人到现场,为贫困户求职人员牵线搭桥。当天有数千名群众到现场咨询了解,参与应聘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550多人,其中512人与用工单位当场签订了用工意向协议,精准对接率达93%。
“建档立卡”贫困户刘爱园,现年41岁,邵东灵官殿镇人,仅靠务农维持生计。家有年迈的母亲、多病的妻子,还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生活非常困难。通过邵东县人社局“一对一”的帮扶,刘爱园在当天的招聘会与邦盛集团达成用工意向,找到了一份保安工作。事后,县人社局负责就业促进的同志多次到企业了解刘爱园工作生活情况,并与邦盛集团协商,农忙时期适当多给他假,确保工作农事两不误,这彻底化解刘爱园心中的顾虑。
据统计,2017年上半年,邵东县举办大型招聘会10余场,为贫困劳力提供涉及营销、保洁、保安、生产线、劳务加工等多个技术工种数千个岗位。全县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00多人,超过1000名贫困劳动力通过稳定就业实现增收脱贫。
“顶梁柱”不倒,
贫困户的生活就会变好
7月26日零时,邵东为建档贫困户购买的72444份“扶贫特惠保”全部生效,他们将同时享受贫困家庭特有综合保障保险,抵御自然灾害、意外、大病、产业、贷款等风险的能力将大大增强。
邵东县建档贫困人口中,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的比例高达50%。为进一步增强贫困人口抗风险能力,有效助推脱贫攻坚工作,该县扶贫领导小组决定由政府从扶贫专项经费中补助90%、结对帮扶单位从帮扶经费中补助10%,共筹资450多万元,为贫困户全额购买“扶贫特惠保”。
为提升这份保单的温度,邵东规定:“扶贫特惠保”贫困家庭特有综合保障保险,由承办保险公司委托并指导结对帮扶责任人与所结对的贫困户面签;首批承保公司为中国人民人寿保险公司、中国人寿寿险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与中国大地财产保险公司等4家,实行优胜劣汰、违规退出制度,对服务不到位、投诉率高的承保公司将取消其下一年合作资格;“特惠保”生成的理赔款通过“一卡通”直接支付到贫困户受益人的账户。
“扶贫特惠保”实际上是针对贫困人口的意外险和补充性保障险。按照约定,邵东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购买了“自然灾害、意外、大病、产业风险、贷款风险”等十几种“意外情形”的损失险。特别是“大病保险”,被保险人因遭受意外伤害或疾病住院达到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补偿标准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报销后,保险公司对该保险人剩余合规的住院医疗费用,按40%给付大病补充医疗保险金,最高赔付50000元。
邵东县牛马司镇上桥村二组67岁的刘铁花,因遭遇车祸导致全身多处病痛,医疗费用是家里最大的负担。从帮扶干部手里拿到“扶贫特惠保”时,她用含混的语调一字一顿地说,政策好啊,为我们想办法都想到家了。
补齐短板,
让贫困户感受帮扶政策的温度
随着精准扶贫攻坚战的深入,邵东县有效强化统筹协调,分工负责,大力开展“脱贫项目提质增效”和“补齐脱贫攻坚短板”的专项行动。截至今年7月底,科技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兜底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实现全覆盖,全县接通断头路100公里,完成异地搬迁279户,完成危改6409户,一系列民生工程和惠民举措让广大贫困户真正感受到帮扶政策的温度。
今年7月,邵东县政府出台政策,在全县实施医疗救助行动计划。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建档立卡的贫困患者,在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可以享受“先诊疗后付费”的待遇。入院时不需缴纳住院押金,出院时按正常程序结算,只需支付自负医疗费用,按农合和大病救助报销后缺口部分实行财政兜底解决。并将建档立卡中的低保困难群众大病保险补偿起付线降低50%,起付线从12000元降到6000元。贫困户罹患消化道肿瘤(限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终末期肾病、儿童白血病(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和儿童先天性心脏病(限房间隔缺损、室间缺损)等4类9种疾病患者,医疗费用通过各种减免、报销,剩余部分个人支付仍有困难的,再酌情减轻或免除个人负担。
今年年内,邵东全县将畅通针对贫困户的“一站式”服务机制。通过部门之间的统一经办服务机构,打通新农合、商业保险和医疗机构的经办服务渠道,建立完善协调统一的医疗救助报销结算机制;新农合、商业保险信息平台将不断完善优化,基本实现省、市、县、乡互联互通,实现“一站式”即时结报和资金兑付“一卡通”,方便群众及时报销医疗费用,切实减轻群众垫付医疗费用的负担;新农合办、商业保险公司按月向各定点医疗机构预拨医疗救助资金,每月10日前拨付上个月定点医疗机构代垫报销资金,确保即时结报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以缓解定点医疗机构资金垫付压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