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建区22年来,双清区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改革,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22年间,双清区城乡旧貌换新颜,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营造出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山清水秀的发展环境。如今,它已成为邵阳“双百”城市建设主阵地、东部城镇群建设中心区域,是邵阳城市建设中心区、工业发展主园区、商贸物流集中区。随着市行政中心、市文化艺术中心、邵阳军分区等重大项目的建成和重要单位入驻,双清区即将成为全市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抓项目促发展
崛起动力强劲
发展才是硬道理。建区22年来,双清区始终坚持“抓发展必须抓项目,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工作思路,将抓重点建设项目作为保增长的第一抓手、促转型的第一动力。一批又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十二五”时期,双清区大力实施“工业强区、三产富区、科教兴区、开放活区、拓城靓区”发展战略,策划重点项目100个,概算总投资238亿元。“十三五”时期,双清区围绕建设“武陵山片区全面小康引领区、大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湘中湘西南新型工业集中区、商贸物流集聚区、邵阳市文化会展中心”发展战略,策划重点项目326个,概算总投资887亿元。
通过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双清区铺筑起经济发展“快车道”。2002年12月,潭邵高速建成通车,双清区打通了经济快速发展的第一条高速路;2005年,洛湛铁路通车,让双清区融入全国南北大通道;2008年7月,全长22公里的邵阳大道建成,让双清区城区面积扩大了一倍;2016年1月6日,娄邵铁路扩改通车,标志着双清区进入“高铁时代”;2018年12月26日,怀邵衡铁路正式通车,作为湖南省连接西北、西南地区与东南沿海和珠三角地区最快捷的运输通道,该铁路的通车有利于双清区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这些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大大方便了群众出行,也为招商引资、加快项目落地和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通过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启动产业集群“加速度”。近年来,双清区以三一湖汽、恒天九五等企业为龙头,逐步打造智慧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以阳光发品、唐人发制品等企业为核心,以发制品产业园为载体,打造发制品产业集群;依托天香生物、宝东农牧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绿色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集群;依托湘中制药、玉新药业等龙头企业,形成技术齐全、资源集中、特色明显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依托彩虹集团、拓浦精工等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双清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四缸柴油机机体生产基地、第二大水泥搅拌车生产基地、第三大发制品加工基地和中南地区最大的液压件生产基地、制革基地。一批批重点工业项目的实施,不仅解决了双清人民的就业问题,也为产城融合注入了活力。
通过发展商贸物流产业,构建起宜居宜业新“洼地”。近年来,双清区依托怀邵衡铁路开通和邵阳东货场建设,抢抓机遇,全要素引进和培育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电商经济等优质新型业态。友阿国际广场带来了商业巨头沃尔玛,湘林温德姆至尊豪庭大酒店是我市目前规模最大的五星级酒店。随着金罗湾国际商贸城、红星美凯龙、碧桂园、志成新世界、大汉悦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双清区集中了市区70%以上的商业贸易,让该区人民的衣、食、住、行迎来更多更好的选择。
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现代农业“聚宝盆”。近年来,双清区坚持生态环保发展理念,既创造了金山银山,又留住了绿水青山。建成新洲蔬菜基地、亿品农业等蔬菜示范基地1700余亩,丰富了双清人民的“菜篮”;高崇山采摘体验基地的葡萄、草莓、无花果,盛满了双清人民的“果盘”;莲荷村发展花卉苗木3000亩共1000多万株,插满了双清人民的“花篮”……这些农业产业项目,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丰富了市民的生活。
经济健康发展
厚实双清实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双清区成立22年来,该区经济总量增长速度逐步加快。2018年,全区GDP达到166.86亿元,是1998年的13倍;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5.9亿元、106.9亿元、121.8亿元,分别为1998年的15倍、281倍、22倍;农民人均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分别为19557元、29517元,分别为1998年的8倍、5倍。
目前,双清区工业、商业、外贸总量居全市第二、三区第一,综合实力稳居全市第一方阵。在全省2017年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工作考评中,双清区全面小康提升幅度位列全省三甲,经济快进跻身全省四强,被评为全省一类县(区)。
工业较为发达。双清区坚持兴工强区战略,大力实施工业五年倍增计划和“四百工程”,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工业快速发展。2018年,全区规模企业达141家,工业总产值264.9亿元,分别是1998年的13倍、31倍;实现工业增加值64.92亿元,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8.9%;全区共有年产值过亿元企业57家、中国驰名商标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51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增加值位居全市第三、三区第一。该区全力支持邵阳经开区按照“产业分区、特色鲜明、突出重点”的原则,打造“一园一特色”,初步形成了特种玻璃谷、装备制造产业园、智能家居产业园、发制品产业园、皮草产业园等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特种玻璃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四缸柴油机机体生产基地、第二大水泥搅拌车生产基地、第三大发制品加工基地,中南地区最大的液压件生产基地、制革基地。
商贸物流繁荣。双清区建有全市第一座城市综合体友阿国际广场、全市第一条商业步行街大汉东风步行街,以及湘桂黔建材城、金罗湾国际商贸城、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湘运市场等十余家大型专业市场,建有五一南路通讯器材街等十多条专业街,是全市最大的汽车、手机、电脑、布匹、水果、粮油、日用百货、机电产品集散中心,形成了“商贸圈、市场群、物流园、专业街”的商贸物流格局。2018年,全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121.8亿元,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2.6亿元,分别是1998年的23倍、24倍。
农业特色鲜明。双清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突出主导产业培育,创建新农村建设示范片1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3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村等7个。该区现有莲荷花卉苗木基地3000亩、新洲蔬菜基地1500亩、两塘香葱基地500亩、东烨休闲农业示范园300亩及姚喆村龙虾、黄桃基地400亩,是市区最大的水果蔬菜、花卉苗木、水产供应基地和休闲农业示范区。
奋力改善民生
提升群众“三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建区22年来,双清区的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让双清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99年,双清区“两基”工作通过省政府验收;2017年,该区作为我市唯一迎检县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考核验收,并连续十年被评为全国青少年主题教育先进集体。近年来,双清区积极采取建学校增学位、规范招生遏制择校热等举措化解城区大班额。该区先后投入资金近亿元,新建志成小学、博文小学,改扩建龙须塘小学、华竹小学等7所学校,增加学位3570个;近5年培养出免费师范生110余名,为城乡中小学、幼儿园公开招聘教师300余名,充实了全区教师队伍。为实现控制增量、消除存量的目标,全区严格规范招生,以遏制择校热,杜绝产生新的大班额,所有新生年级班额均控制在小学50人以内,初中55人以内。2018年,双清区在全市率先完成城区超大班额化解,目前剩余大班额班级28个,有望在2020年得到全部化解。
近年来,双清区的区、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民生民利持续改善,为民办实事任务每年都能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
该区全力推进脱贫攻坚,9个省级贫困村通过省级验收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18%,被评为湖南省2018年度脱贫攻坚先进县市区。双清区还精心描绘乡村振兴蓝图,多措并举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目前,该区已全面完成农村路面提质改造任务,建制村通班车率达100%;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完工率100%;全部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4G覆盖率100%,光纤通达率100%。
该区积极配合中央环保督察和省级环保督察,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大力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该区全面落实城乡低保、新农合、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高龄老人长寿补贴等制度,五大险种基本实现全覆盖,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四连调”。2018年,该区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达9.5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2%,比1998年增加21.6倍。
城乡融合发展
拓城美城靓村
近年来,双清区坚持路网拓城、基建美城,宝庆工业新城路网、市行政中心路网、佘湖新城路网建设先后实施。2018年11月29日,市区首条隧道——新华路隧道通车,成为双清区老城区连接邵阳大道以及市行政中心的便捷快速通道。城区“三纵三横”的城市路网基本成形。2018年底,双清区城区面积扩大到6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83.11%,居全市之首。
在扩城的同时,该区加快推进旧城改造,不断改善老城区环境。近年来,先后投入1亿余元提质改造小街小巷148条,并实施了棚户区改造五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棚改项目28个,一批工矿和城市棚改项目走在全市前列。紫薇公园、时代公园、爱莲文化广场等市民休闲场所相继建成,让邵阳新增了一批城市新名片。如今,该区城区主干道亮化率、自来水覆盖率达100%,气化覆盖率达90%以上。
巩固创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双清区全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市容卫生、交通秩序及市政管理智能化、网格化、精细化水平持续提升,城区禁炮、殡葬执法、“门前三包”持续巩固,“六个率先”圆满实现,一个充满活力、生态宜居的新双清正在崛起。
扮美新农村。近年来,双清区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美丽乡村。
自2014年起,双清区先后启动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卫生示范创建活动和实施市级美丽乡村建设办点示范工作,整治农村范围内影响环境的“脏乱差”问题,构建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的“五美”乡村格局。
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的过程中,双清区以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有效整治农村公共区域、院落及家庭环境卫生,致力推行城乡环境同治“八化”要求,即教化、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序化、产业化。同时,注重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与“四边五年”绿色行动结合起来,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与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创“国卫”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城乡环境同治。
通过多年的努力,双清区已经成功打造出一批环境优美、干净整洁的高标准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社区)、示范院落、示范户,建成莲荷、两塘、姚喆等11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市、区级以上文明村占比达到50%以上。
全面从严治党
涵养风清气正
近年来,双清区上下通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抓首要、大学习、促发展,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更加自觉。该区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全面从严治党力量,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进“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专题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双清区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断提升。该区突出政治过硬、纪律严明、本领高强,建立激励鼓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开展违规收送礼金问题等专项整治,坚决纠正“四风”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劲头进一步增强。
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双清区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与时俱进的发展思路,以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加快建设“二区一中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开创全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局面,共同谱写双清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