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健康服务体系完善高效,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我市村级卫生室规范化建设,破冰基层医改“最后一公里”,构筑起村-乡-县-市四级基本医疗网络,不但让640万农村百姓享受到高效的公共医疗健康服务,也谱写出健康中国战略在邵阳落地的生动实践。
从无到有,医改“梗阻”变通途
新邵县严塘镇居民曾啟英患有类风湿,每次疼痛难忍就会打电话给乡镇家庭医生戴满意,“戴医生,我的风湿又发作了。”戴满意对曾啟英的病情也了如指掌,总能对症下药,帮她减轻疼痛。
在邵阳各行政村,每位村医背后都有一个阵容强大的家庭医生团队。他们由县级医疗骨干或乡镇卫生院一线医务工作者组成。村医遇到重症急症,第一时间向上反映,家庭医生团队有能力救治的现场救治,无力救治的紧急送往县级医院,县级医院再往上转诊。层层分级,诊疗变得科学高效。
2018年11月,新邵县严塘镇岩门村戴何林腹部疼痛,电话求助村医,村医察觉病情严重,立即向乡镇家庭医生团队反馈,严塘镇卫生院当即派出救护车接诊,及时治愈了戴何林的急性胃炎。
随着转诊到乡镇卫生院的患者增多,多家市、县医院与各乡镇卫生院建立医联体合作,派驻专家长期坐诊,骨干医生定期进行专业陪训,乡镇卫生院诊疗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在双清区高崇山镇卫生院,装潢古典的国医馆深受居民欢迎,该院日均收治住院病人50例以上,已具备基础手术能力和重症术后康复能力。
在城步、绥宁、隆回、新宁等地,多个乡镇卫生院经过几年发展壮大,已成为仅次于县级医院的二级综合性医院,可解决附近二三个乡镇居民的重症就医难题。
据抽样动态监测显示,以武冈市为例,村级转诊功能完善以来,村级门诊人次平均上升近1倍,村级首诊率近50%,门诊费用直接支出同比下降15%以上,特别是群众看病时间消耗、人力消耗、经济消耗、精神消耗等大幅度降低。
“城乡居民就医越来越方便,这是要求,也会是趋势。”市卫健委党委书记、主任刘晓江说。
从弱到强,服务短板变“样板”
11月14日,村医何志军用便携式一体机给村民朱娇玲做完体检后,打开“人人家医”手机APP后台,将血压、血糖、内脏彩超数据逐条上传。
不到半个小时,朱娇玲远在外地的女儿打开“人人家医”手机APP,就接收到母亲血糖异常的消息。严塘镇家庭医生也同步在手机上看到了朱娇玲的完整检测数据。
目前,邵阳已有8个区县上线“人人家医签约服务平台”。全市累计对贫困人口、残疾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及部分重点人群实现电子化签约96.2万多人。互联网在患者、亲友与医生之间构筑起牢固的“健康三角”,为简化就诊流程、提升就诊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撑。
“我们后台信息不仅有检测指标数据,还有患者图片、体检记录。患者到哪里,信息就可以到哪里。”“人人家医”相关负责人欧阳建群介绍道。在互联网平台上,村医、乡镇医生、县级医院医生可以互相交流,实现“云端诊疗”。“比如,高发的脑血管病、冠心病、慢阻肺等慢性病患者,基层医生上网以后,可以在市、县级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在邵东市,各乡镇卫生院已与邵东市人民医院、邵东市中医医院、邵东市妇幼保健院实现“云连接”,凡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的村民,三级转诊时,医生可同步掌握患者各项健康指标,诊疗依据更加精准。
新宁县金石镇卫生院各村自今年6月份“上网”以来,利用“人人家医签约服务平台”从村级卫生室向乡镇卫生院转诊52例病人。新邵县潭溪镇卫生院于今年7月开通网络转诊后,仅当月就向新邵县人民医院电子转诊9例病人。
在双清区各乡镇,数字平台将有望破解辖区农村居民从村—乡镇医院—市区医院的三级转诊难题……
市卫健委副主任田清良表示,为帮助农村居民高效便捷就医,我市各县市区正踊跃推陈出新,掀起一股“数字医疗”改革的热潮,“以互联网为媒,邵阳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必将迎来发展新空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