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到原始的局部的地名则多如繁星,其由来和典实数不胜数,凝聚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例如三国鼎立时,诸葛亮率军驻守昭陵城南,其祭旗犒军处后名祭旗坡,坡对面空地叫点将台,与人弈棋处名棋盘岭。他在驻地试射新式兵器连弩弓,被猛将张飞一箭射到昭陵城东门外,那地方便叫箭落门。箭落门西南侧,设有张飞擂鼓报警的鼓楼亭。城内的卸甲坊,城郊的白马田,都留有张飞勤政爱民的佳话。美髯公关羽的地名故事尤多。他与美女貂蝉散步赏月处名步月桥,在资江北岸饮马歇息之地称关公滩,而马鞍山的来历故事,则铭记关羽爱护部下周仓之情。百姓尊崇关羽为武圣,城中心有武圣街。屠宰业拜张飞为祖师爷,在南门外建桓侯庙祭祀。
地名是长期社会发展和演变的产物,大体经历自发命名再雅化改名阶段。
自发命名的原生态地名,往往生活气息浓郁,例如半边街、一坡上、两路口、三角塘、四号马路、五里牌、六头岭、七里坪、八宝山、九井湾、十井铺、百步磴,形似报数,土得掉渣,却易认好记。以姓氏命名的地名,则是初始开拓者聚族而居形成的,有田家湾、呙家园、戴家坪、陶家冲、涂家冲、张家冲、肖家排、晏家岭、杨家垅、高家巷、马家巷、海家巷、吕家巷、叶家巷、艾家巷、朱家巷、苏家巷等等,即使不少受后人迁徙或外来户稀释影响,那老地名仍有循名责实的考古价值。
构成地名的元素五花八门。杓把街、石碑巷、狗头坡、马蹄塘、铁砂岭、棕树岭、李子园、板栗园、柑子园、梅子井、桃花洞、桂花渡,皆以地形地物得名。打铜街、打线街、窑岭巷、铁炉巷、盐井弄子等地名,记录着早期作坊加工集中所在地,开启着工商文明。
至于用东、西、南、北、中、上、下、左、右、前、后之类方位部位字取地名,用山岭坡坳、江河塘埧、路桥亭渡等字取地名,更是司空见惯。究其原委,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着大量有关地理环境、民俗乡情、方言俚语、社会变迁的信息,给后人探讨当地起源和发展脉络留下了活化石。
历代官府出于某种文化理念或德政需要,往往喜好创新地名、规范地名和雅化地名。唐代,邵州城东关始建木桥,名东关桥。南宋,曾任邵州防御使的赵旳,登基后以其第一个年号升邵州为宝庆府,将东关桥兴建为石墩桥,改名跃龙桥。元代,根据五行学说,青龙是代表东方的灵兽,改跃龙桥为青龙桥。清末,青龙桥以东的一坡上、二坡上、三坡上至箭落门那条路建成贯通,形成街道,知府衙门将其依次改名清泰街、管乐街、驿传街、儒林街。民国年间,邵阳县政府为纪念革命先驱孙中山,改六头岭为中山公园;用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之意,改打铜街为大同街;用总理遗嘱唤起民众之意,改杓把街为觉化街;用仁义理智信之意,改打线街为大信街。不少地名按《论语》等蒙学经典雅化,如取“有朋自远方来”意,改窑岭巷为遥临巷;取“里仁为美”意,改江湖弄子为仁美巷;取“仁者寿”意,改盐井弄子为仁寿巷。还有不少过于土气的地名,按照吉庆祥瑞的美愿雅化,如改百步磴为新宜巷,改张家冲为保宁街,改下墙为复兴街,改打枪坪为大祥坪;也有的只按所处地理位置更改,如改上墙为邵府街,改海家巷为南正街,改高家巷为通衡街,改关门口为下河街。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区历史地名都换上有“革命”意义的新名。如将青龙桥改称东风桥,桥东的街道统称东风路,桥西的东直街、西直街等街道统称红旗路,昭陵西路改称反帝路,通衡街改称反资街,爱莲巷改称爱民巷,仁美巷改称人民巷,田家湾改称前进巷,南门街改称胜利街,二府街改称立新街,府后街改称向阳街……直到1981年地名普查时,才将许多极左化的地名废弃而复用旧名,并将南门街改称大安街(宝庆府城墙南门名大安门),但仍然保留了部分新名。东风路、红旗路、向阳街等地名,就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历史沉淀。
改革开放后,古城改造加快,街道扩宽,旧建筑大面积拆除,新建大厦林立。邵水两岸原先只有崎岖的步行小道,且地势低洼,涨水即淹,20世纪末加高河堤,建成宽阔平坦的大道,取名邵水东路、邵水西路(群众曾自发呼其阿腮街、情人街),让中河街及其吊脚楼,复兴街及其船篷屋,连同柴码头、盐码头、粪码头等地名,都走进了历史。从沿江桥西端到西外街的街道改造后统称城北路,使原有的县东街、县西街、考棚街、西堡街等古地名真正作古。好在城市改造的领导者不忘保持新地名和历史地名的联系,在城北路改造中将步月桥埋入地下后,在马鞍山边的邵水河上又新建步月桥,越发宏伟美观;城北路6号大院原是爱莲池,因先后被女塾、三中和市府机关占用,致水池、莲荷、廊桥、亭宇荡然无存。近年,再在双清区境内兴建爱莲文化广场,打造爱莲池公园,以崭新的载体传承历史文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