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经天纬地写春秋(上)——滩头走出的大史学家李剑农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佘德平

距隆回县滩头老街五里地左右,有一个名叫“砖屋”的小村,村前一条小溪蜿蜒流过,村后几座竹山四季郁郁葱葱。千百年来,那里的庄户人家过着世外桃源般自给自足的生活。到了近代,竟然一下子冒出来两个大人物来,人称“滩头两李”,且是一文一武。“文能济世”的这位,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李剑农,是从滩头小镇走出去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国际大史学家。

1880年6月10日,李剑农出生于隆回县滩头镇砖屋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在他出生之前,家庭经历了一番盛衰荣辱的变化。曾祖父是个大财主,但英年早逝,伯祖父是一个不会管家的公子哥儿,很快就把万贯家财败了个一精二光。幸亏外婆家解囊相助,加之父亲李梅丰边教书边行医,攒了些银两,又置买了些田土,家庭才又恢复了元气。

小时候,李剑农就学于其父所开办的旧式书塾,稍大一点便离家来到宝庆府的濂溪书院读书。那时,他虽然读的是经史子集,走的是科举取仕的老路,但是,受魏源、樊锥等家乡先贤的影响以及新思潮的熏陶,李剑农叛逆思想越来越强,他不再为封建的牢笼所束缚,而是勇敢地站出来向封建礼教挑战。

在他就读的濂溪书院,有个名叫“儒卿”的学棍,不学无术而又贪得无厌,常向学生勒索额外供奉,引起学子们的众怒。李剑农邀集几个同学给他凑齐一副对联,上联是“不是个人,装出雷公模样,缺少三分面目”,下联是“活像条卵,专打银子主意,全无一点良心”。上联切一“儒”字,下联切一“卿”字,全联切合这位学棍的大名,堪称绝对。尽管联语显得有点粗野,但充分表现了他们对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假道学先生的不满和鄙视。

还在濂溪书院求学时,少年李剑农就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邻村一位姑娘定了亲。“初一崽,初二郎”,那年大年初二,按照家乡的习俗,他提着礼物兴冲冲地去给准岳丈大人拜年。他的这位准岳丈是一位读了几句老书的土财主,平时爱用封建礼教来束缚晚辈,对思想新潮的准“郎霸公”(方言,“女婿”的意思)李剑农也不放过,就想着给他来一个下马威。那天,“岳丈”知道李剑农要来拜年,便吩咐家人把一条刚洗过的裤子高高地挂在正门上方。李剑农见状,既不愿走旁门左道,更不肯钻他人裤裆,年轻气盛的他扭过头来便往回走,好端端的一门亲事就此泡了汤。估计这个准岳丈后来看到李剑农那么有出息,一定肠子都悔青了!

李剑农所处的时代,正处于三百年未有之大变革时期。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民族危机的加深,激起了广大爱国人士的愤慨,宁静的书院不断激起了维新救国的风潮。当李剑农还是一个十几岁的青年时,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维新运动已经在全国蓬勃兴起。湖南由于谭嗣同、梁启超等借时务学堂大力鼓吹,加上得到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一时成为维新救亡最活跃的省份。樊锥利用濂溪书院这块阵地,积极开展维新救亡活动。在樊锥的影响下,李剑农对维新运动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给自己取了一个颇有阳刚之气的别号“剑龙”,表达了学好屠龙术、拯救天下的志向。

李剑农1904年入长沙湖南中路师范史地科专攻史学,在国内反清革命风潮的激荡下,于次年经同学曾广成介绍加入同盟会,投身革命。1908年毕业留湖南中路师范任教。1910年春东渡扶桑,入日本名校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并与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章太炎等相交往,积极参与同盟会的各项政治活动。辛亥革命军兴,他迅速赶回国内响应,并于武昌起义后四十天在上海《民国报》第一号上发表《武汉革命始末记》。

1912年,由张乗文介绍,与周鲠生、杨端六等在汉口创办《民国日报》,从事新闻编辑工作。1913年6月,该报因力倡民主共和,抨击军阀跋扈,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和支持武力讨袁,遭当局查封,编辑曾毅、周鲠生、杨端六、成希禹四人当场被法国巡捕房逮捕。旋经营救,四人获释,李剑农遂与周鲠生、杨端六等在黄兴支持和协助下,以湖南省官费生身份赴英留学。

李剑农再次赴海外留学,其中固然有为当时环境所迫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出于一种书生报国的社会责任。辛亥革命之前,他虽曾怀着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愿望留学日本,但由于时间短,且感到从日本转手接触西方文化终难窥其真,故欲到欧美亲接其思想文化。

李剑农来到英国后,为了便于自己根据需要自由选择研究方向,他放弃了进入名牌学府当正式研究生的资格,来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作旁听生。因为是旁听生,学校对他管得不严,他每天听完自己必修的课后,就可以一头扎进书堆里去作自己的自由研究。留英三年里,他以锲而不舍的精神,走遍伦敦及其附近各城市所有的图书馆,如饥似渴地查找抄录有关资料,广泛涉猎了欧美各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政治史以及宪法史等方面的知识。在研究中,他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英国的议会政治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