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盛世逢盛事满满是幸福邵阳日报记者袁光宇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宝庆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举国同庆新中国70华诞的日子里,喜气洋洋的邵阳市民用自己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深情的语言礼赞新中国、讴歌新时代,同时也“晒”出自己满满幸福感、获得感。

安全感

节节高

安全感是幸福感最重要的基石。历史上的邵阳,社会治安状况曾饱受外界诟病。而现在,邵阳市民的安全感无比坚实。

在市区汽车北站附近一家超市务工的曾女士告诉记者,以前下班回家总要丈夫来接,自从推行“城市快警”后,每晚下班后她都独自回家,“下班道路的两头都有快警平台,走在路上我一点都不害怕”。

我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把打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提升市民安全感作为重要一环。特别是从2016年下半年起,我市筹资数亿元,逐步在全市建立了3299个“一村一辅警”工作站,在充分弥补农村基层警力不足的同时,将农村的许多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

在筑牢农村社会治安屏障的同时,2017年下半年,我市又在全市城区全面推行“城市快警”,其中邵阳城区设立快警平台10个,县域城区设立23个,大大提高了处警效率。

“自从‘一村一辅警’和‘城市快警’推行以来,我市城乡各种发案率直线下降。‘一村一辅警’白天来回在村里活动,晚上又开展多村辅警联合巡逻,坏人不敢到村里来。就是来了,因为有辅警撑腰,我们老百姓也敢于与他们作斗争。”邵东市廉桥镇新建村一位村民说,自从辅警驻村后,村里几乎到了可以夜不闭户的地步。

“一村一辅警”和“城市快警”使邵阳城乡的每一个治安死角都得以成功消除,真正严密织就了一张覆盖邵阳2.1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安全网”。如今,“一村一辅警”和“城市快警”都已作为我国新时期践行“枫桥经验”的举措,在全省和全国推广。

舒适感

步步涨

一双儿女都在一线城市工作的郭女士说,每次被儿女“骗”去大城市,最多半个月就会“逃”回来,“走到哪里,我都觉得还是住在我们邵阳舒服”!

“我们邵阳依山傍水、气候宜人,在我国中小城市中,很少有邵阳这样的宜居城市。”邵阳学院文学院教授钱盛说,“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二中心一枢纽’建设的推进,邵阳已经迈入高速、高铁和航空时代,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正在加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邵阳的交通出行条件、生活居住环境一点也不比大城市差。

认同钱盛教授意见的邵阳市民还真不少。家住市区西湖桥南头某小区的赵先生和家住双清区人民广场一带的张女士就说,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进步,公园、小游园多了、美了,配套设施齐了,资江、邵水在城区交会的独特地理特征,让邵阳随处皆景。“每天起床,可以面对一江碧水做做深呼吸;兴致来了,还可以到东塔公园或双清公园去爬爬山。”而随着交通条件的大幅度改善,自驾到县郊乡村游已成了邵阳市民节假日休闲的首选。“邵阳县郊现在已成了邵阳城区人民美丽丰盛的后花园、果篮子、菜园子和土鸡土鸭养殖基地,要吃个什么,玩个什么,邵阳周边都有,开车非常方便。”张女士说。

“我最喜欢的,还有我们邵阳的空气质量。”在外经商的北塔区居民何爱国表示。

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我市城区年度空气优良天数每年都超过278天,尤其是今年1至8月,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23天,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6天。

市民舒适感的增强,还来源于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取得的成果。以曾经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小街小巷道路破烂和路灯缺失问题为例,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以“舍我其谁”的担当,一举改造、扩建和灯化、美化小街小巷近400条,引来群众赞声一片。

市区某小学校长王春梅感慨:“以前,我们读初中的时候,同学们恶作剧地将邵阳戏称为‘三好城市’:好脏、好丑、好破烂。现在,我们已经为人父母,突然发现自己生活的城市原来是真正的‘三好城市’:好美,好亮,好时尚。”

“我对故乡邵阳的舒适感来自邵阳人越来越强烈的自我肯定。以前,我每次回邵探亲,从出租车司机和亲朋好友口里听到的,大多是唱衰邵阳之词。近几年回来,则大多是自我肯定之语。”侨居美国的邵阳人袁宝华说。

获得感

年年增

有了安全感和舒适感之后,获得感的多少就直接影响着幸福感的大小。

自从2002年以来邵阳相继迈进高速、高铁和航空时代后,邵阳的交通出行条件在飞速变化。

“这辈子我真没想到,我一个边远山区的农村老太太还能坐上高铁和飞机。”绥宁县瓦屋塘镇白家坊村83岁的唐爱妹说。

“自从我调入市公安局人口与出入境管理支队后,我就知道作为邵阳人在全国来说有多幸福。”今年64岁的市公安局退休民警韦信宁介绍,在各地外出务工人员遗失身份证仍须返回原籍办理的时候,我市务工人员已可就近在务工所在地公安机关补办;当“黑户口”问题困扰众多家庭时,我市首创的“三级上户”制已严格按照宪法规定维护每一名公民应该享有的户口权利。此外,我市首创户口网上迁移,首创户政业务办理流程查询系统,首创出入境证件三表合一受理系统……

北塔区陈家桥乡李子塘村的变迁也许是我市众多乡村的一个缩影。在如今的李子塘村有两样标志性风景:一是无人采摘的火红柿子,二是人人向往的美丽院落。

解放前夕,李子塘人种植柿子的初衷是作为一种粮食补充。那时,因为饥饿,每到秋天,柿子还来不及成熟就被抢摘一空。而现在,人们丰衣足食,不但不再去抢摘柿子,还故意将火红的柿子长时间留在树上以作欣赏。

如今,富裕起来的李子塘村民十分重视人居环境的改善。他们制定乡规民约,要求对每家每户的房子进行院落式改造,房子统一刷白,院前院后一律栽种花草树木。“在许多城市没有实施的‘门前三包’,在李子塘村完全做到了。”驻该村的“一村一辅警”曾城说,“金秋时节,走进李子塘村,就像走进一个世外桃源:白墙红柿,绿草碧水……我常常到了那里就舍不得离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