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创作是综合艺术、系统工程。正如著名作曲家孟勇所说的那样,要创作一首好作品,必须要有包括“一个好作曲、一个好歌手、一个好制作”等在内的“十个好”。单就《信仰》的歌词文本而言,成功经验颇多,以下三个方面的经验尤其值得我们借鉴。
一、成功重塑了可信可敬的英雄群像
《信仰》成功重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群像,中华民族的英雄群像,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群像,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是一个“不懈追求与向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英雄群像,是一个“同心协力”“追赶奋进”的英雄群像,是有“担当”、能“写就出彩的华章”的英雄群像,因而是“民族的希望”,是“压不弯的脊梁”。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形象是丰满的,有血有肉的,可信可敬的,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尽管他们都打下各个时代的烙印,但他们的共性都是“有信仰”“有理想”“有担当”。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颂歌,而是意义非凡的、引领人们价值取向的“立论”,是民心所向,是为人民代言。在思想多元化的今天,显得格外重要、格外引人注目。这也是词作者作为基层执政者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表现之一,是白居易的所说的“合为时而作”之佳品。
二、形象表达了严谨明朗的哲学思辨
《信仰》是主旋律词作,也是新时代的群众歌曲歌词,关乎引领、导向问题。作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者,作者在一首简短的歌词里,也十分注意用文学的形象引导人们的哲学思辨,而且严谨明朗。
歌词开篇就是:“梦想有多长,希望就会在前方。”“信仰有多高,忠诚就会更昂扬。”仅这两句就可以成为经典,成为流行语,这是歌词创作中的“秘招”:一首好歌词,里面总会有一两句这样的语句,行话叫“狠话”“毒话”,也叫词眼(即诗眼)。它有时是特别抵达人心的一句暖心的“情语”,有时是一句动人心魄的“景语”,有时则是一句富于思辨的“哲语”。
《信仰》就是以这样的哲理打动人心,并且丝毫不容怀疑:“放飞理想和希望”,是以“牢记使命把信仰擦亮”为前提的,“写就出彩的华章”也是以“同心协力追赶奋进的时光”为前提的。而“压不弯的脊梁”,也是因为“坚定信念紧随前进航向”“铸就人民永恒的信仰”……类似富于哲理的词句,铿锵有力、意气风发,增添歌词激励人心的力量,放射出哲学思辨的光芒。
三、娴熟运用了质朴生动的诗意语言
《信仰》曲作家孟文豪坦言:“我见过很多书面读起来相当完美,文字功夫也相当扎实的歌词,读起来非常唯美,但是因为过多使用了一些拗口的文学词汇和一些生僻的字,导致听歌的时候,如果不对照歌词,根本不知道在唱什么?这样的歌是很难流行和传唱的。”
《信仰》的作者长期工作在基层,经常同群众打交道,熟悉群众的语言,熟悉群众习惯的表达方式,了解群众的审美情趣。他深知,通俗非庸俗,明白非直白,要创作出传得开、留得住的作品,首先要过语言关。歌词语言群众不接受,群众不喜欢,不走进群众心里,歌曲就难以受到群众的喜爱,即使“拉郎配”谱上曲,也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为此,他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群众语言,来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全词147个字,可谓惜墨如金。里面没有一个拗口的词,没有一个群众读不懂、认不了的字,质朴而生动,准确又明朗,字字句句彰显明丽的时代色彩,字里行间升腾着时代的体温和气息。这是一首“寓深刻于浅显、寓隐深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率、寓文于野、寓雅于俗”的诗,也是一幅“浅而不浅、白而不白、满而不满”的画。
从作者另外几首亦词亦诗的作品中,也印证了质朴、生动、诗意的语言特色。可以预见,这些带着故乡泥土气息和作者体温的词句,这些饱含对故乡挚爱的诗行,这些生动形象而又明朗清新、口语化、大众化的佳作,是好诗也是好词,一旦插上音乐的翅膀,也同样会飞翔于祖国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飞翔在青山绿水之间和人们的红唇白齿之间,甚至有可能积淀成故乡的经典。
附录:《信仰》歌词
作词:杨文国
闻艺
作曲:孟文豪
编曲:孟文豪
演唱:平安
喻越越
梦想有多长,
希望就会在前方。
不懈追求与向往,
就是人民富裕与安康。
信仰有多高,
忠诚就会更昂扬。
美好蓝图与梦想,
就是祖国繁荣与富强。
不忘初心放飞理想和希望,
牢记使命把信仰擦亮。
同心协力追赶奋进的时光,
汗水与担当写就出彩的华章。
民族的希望是压不弯的脊梁,
国家的力量是万众一心的光芒。
坚定信念紧随前进航向,
国富民强铸就人民永恒的信仰。
(周飞跃,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