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湘中二支队:血雨腥风鏖战刺破黎明前的黑暗龙毅鹏周后平海飚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1949年6月,当人民解放军胜利突破长江,蒋桂两系二十万败军退守衡宝沿线企图负隅顽抗之际,在中共邵阳中心县委的领导下,邵阳全境武装起义风起云涌,省工委及时批准整编成立湖南人民解放总队湘中第二支队,有力配合解放大军歼灭衡宝战役敌军。此时,奋战在舆论战场的《劲报》面临查封,报社革命成员根据党组织的安排,调入湘中二支队参加武装起义。

覃文魁在《劲报》本是一个笔杆子,但作为共产党员,当革命需要时,他毅然投笔从戎,拿起枪杆子,与敌人面对面地拼杀。

回忆起这段枪林弹雨、浴血奋战的历史,覃老的神色十分悲壮。

起义风起云涌,县委整编组建湘中二支队

1948年底前后,由于解放战争胜利形势的鼓舞,以及党有力地在邵阳全境开展社会爱国运动迎接解放大潮的影响,邵阳境内武装起义风起云涌,横扫了22个乡镇政权,沿衡宝公路和湘桂铁路两侧约200平方公里成为游击区域,中共邵阳中心县委先后派出三批共产党员学运骨干和贫农骨干加强领导大力开展政治工作,一时像春雷滚滚,威震三湘大地。

在发起武装起义的队伍中,有5支队伍是在中共邵阳中心县委领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分别是:李建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湘中支队”,张大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祁邵衡边区纵队”,宁瑞林的“仁风乡自卫大队”,尹如圭策反的原“邵东第一防剿指挥部起义部队”,莫新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南第四支队”。

1949年4月,中共湖南省工委在长沙召开军事会议,要求对起义部队加强整训,统一建制,统一领导。中共邵阳中心县委派李云涛同志参加了会议,他回邵后立即传达了省工委指示,县委决定将各起义部队原有番号一律取消,统一番号为“湖南人民解放总队湘中第二支队”。

6月,经过整训,湘中二支队正式宣告成立,共有1500人,支队设司令部、政治部,尹如圭、王正直为正副司令员,龙仲、叶苓为正副政委,李龙牧、李云涛为政治部正副主任。支队下设6个大队,其中一、二、三、七大队根据地在邵东,受司令部直接指挥,活动于邵阳、祁阳、双峰、衡宝公路两侧。为便于协调指挥,四、五大队合编为三团,莫新春任团长,江骛为政委,根据地在武冈白仓,活动于邵阳南乡、武冈、祁东、新宁、冷水滩边境湘桂铁路沿线。

覃文魁当时任三团中队政治指导员,由一个文弱书生蜕变为一个坚强的战士。

历经三次反围剿洗礼,队伍发展壮大

1949年6月,全国革命形势喜人,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已突破长江,剑指华中华南,全国解放的曙光就在眼前。但就湘中二支队而言,此时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白崇禧的20万正规军退守至衡宝线,邵阳大兵压境,活动空间很狭窄,而且白崇禧为避免腹背受敌,下决心于四野解放军未到之前迅速解决这支武装力量,接连对湘中二支队实施三次围剿。

第一次围剿是1949年2月至4月,总兵力1000余人,均为邵阳县乡自卫队、土匪等组成的地方武装,重点进攻白仓游击区,分三路实施合围。受围剿的湘中二支队五、七大队只有300人,且大多还是大、中学校的学生。他们抓住敌人兵力分散的弱点,集中全力攻打武冈警察大队,使敌伤亡惨重,杀出了缺口,部队安全冲出了合围圈,粉碎了第一次围剿。

第二次围剿是1949年5月,总兵力4000余人,除地方武装外还调动了保安师的两个团,由保安师长兼邵阳县长丁廉任总指挥,重点进攻邵东和邵南游击区。此时支队已组建并通过整训,呈现出了吃苦耐劳强、军民关系强、统战工作强的“三强”良好局面,战斗力显著提高。支队避开敌主力,把队伍拉到连绵数百公里的山上开展游击战,在邵东谷皮洞、火厂坪及邵南五峰铺樟树岭予敌以重创,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

第三次围剿是1949年7月,总兵力达12000人,动用了4个正规军主力团,仍由丁廉任总指挥,采取点面结合、纵横交叉,大镇重兵把守,山地纵横穿插清剿,同时还采用了悬赏密报、捕杀亲属、清乡排查等残忍手段。面对如此残酷的斗争形势,湘中二支队及时调整了战略部署,实行双线斗争:内线即游击区内将队伍化整为零,保存实力,咬住敌人,配合解放军消灭之;外线即统战工作,利用革命的大好形势积极开展策反工作,形成外线包围。外线策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成功策反了国民党独立第五旅张瑞部和桂系一个排起义。但第三次反围剿损失很大,支队共伤亡指战员35名,司令员尹如圭、三大队教导员王家栋、三团中队长唐桂元、团山支部党员禹煜堂等英勇牺牲。

“原《劲报》社社长、湘中二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尹如圭,在7月15日的战斗中受重伤被俘。邵阳警备司令丁廉主持审问,尹视死如归,怒斥敌人,‘共产党员岂能向魔鬼低头!’丁亷百般诱降未成,又严刑拷打,也亳无收获,遂恼怒下令将尹残酷杀害于六合亭。第一枪故意不中要害,要刽子手用钝刀子一刀一刀剐他两臂肌肉,直至将其脑袋砍下,使之受尽折磨达一个小时。尹如圭怒目圆睁,视死如归,牺牲时年仅31岁……”说到这里时,覃老声音哽咽,眼里噙满泪花。

阳光总在风雨后。经过三次反围剿的战斗洗礼,湘中二支队不仅没有被剿灭,而且还得到了发展壮大,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支队人数发展到2000余人,由一支地方武装发展成为正规军:经改编,二支队一、三、七大队编为湖南省独立十六团,三团编为独立十七团。

奋勇引路夺粮护厂,全力配合解放邵阳

覃文魁说,战友们不畏围剿、不怕牺牲,像把把尖刀穿插于蒋桂大军腹背,机智勇敢地开展“麻雀战”,又集中突击扫空游击区国库粮仓分散隐藏、炸毁军火库、连续拦截击毁军车,有力配合解放大军歼灭敌军、解放邵阳。

做好向导。衡宝战役打响后,二支队与解放军先头部队北平支队取得了联系,根据战役部署,立即将一、三、七大队集结于衡宝战线南佘田桥一带,三团集结于白仓,兵分三路配合解放军作战,先“吃”掉了原困守在游击区的敌人,打出了一个安全地带,为大军集结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组织了6个侦察组为解放军引路和提供情报,使主力能从最快捷的途径追歼敌人。如135师、119师两支主力师的隐蔽穿插,似两把尖刀插入敌中心防区实施运动战,完成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多亏二支队的侦察组做向导才得以顺利实施。

夺粮大战。衡宝战役中敌我双方有40余万军队屯集于邵阳。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双方最初就开始了一场夺粮大战。国民党邵阳当局为防止粮食落入解放军手中,计划把粮库存粮全部运走。二支队得此情报后,立即组织力量将市内所有汽车拆散,造成运输瘫痪;对人工挑运粮食的,派出游击小分队沿途进行袭击,并组织力量加大宣传,开展抵制运粮运动。同时,积极发动工人、农民、学生开展保粮护粮工作,将大量粮食转移到民间隐藏。1949年春季,邵阳发生特大水灾,粮食成了极为珍贵的战略物资。由于二支队的艰苦努力,解放军的粮食供应得到保障,国民党军队则处于无粮境地,引起了极大恐慌,战斗力大大降低。

护厂斗争。二支队经过长期的统战工作,成功争取到邵阳工商界代表人士的支持,商会会长姜持重、光明电灯公司李鸿坤、乡村工业示范处王仁卓等,发动职工开展迎接解放的护厂运动。乡村工业示范处发展了以王哲敏为代表的工人党员,组织了护厂队,经过艰苦的斗争,终于在邵阳解放时将1000余吨钢材、40多台机床、50余辆汽车、600桶汽油、3万多块银元、1000余两黄金完好保护下来,为邵阳工业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财富。邮电系统在党员姚素琴的领导下,组织职工进行了反破坏、反撤退的斗争,顶住了极大压力阻止设备和人员撤退,使得解放后邵阳通讯畅通无阻。

邵阳解放后,覃文魁根据地委的工作安排到《资江农民报》工作,重回新闻岗位。1953年,他任报社副社长兼总编辑,时年23岁,成为邵阳党报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踏上了邵阳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

“我们的胜利来之不易,我们的幸福来之不易,务必要倍加珍惜!”完成口述历史档案的录制后,覃老语重心长地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