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再到“守护者”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邵阳日报
我市创“国卫”工作开展5年以来,市区环境卫生的巨大转变,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也赢得了市民的认同感。随着创卫工作的不断深入,市民对待城市卫生的态度从“随处扔”到“不敢扔”,从“不敢扔”到“不准扔”。如今,居民小区、主次街道、城乡接合部,每一个角落都是城市管理的战场;社区居民、机关干部、中小学生,每一个人都成为创卫的先锋。

自觉爱护,做文明市民

4月23日上午,家住邵东的曾女士从市区汽车东站打车至市中心医院,因身体不适有些想吐。当其将头伸向窗外时,出租车司机赶紧提醒她:“不要往车外吐东西,会罚款的。”随后,出租车司机将车停靠在一垃圾桶旁,等曾女士吐完后才继续前行。曾女士有些意外地说:“真没想到出租车司机爱护卫生的意识这么强,真是个好习惯。”

2014年5月,市城管部门联合交警部门,通过流动抓拍、跟车抓拍等取证方式对车窗抛物开展联合整治。市城管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市区治理“车窗抛物”初期,多数车主对这一行动表示不理解,“不少车主被曝光后,前来接受处罚,拍着桌子很生气,抱怨处罚不合理。”随着治理行动持续开展,整治力度和宣传力度不断加大,车主对“车窗抛物”处罚有了新的认识,从不支持逐步变为支持,自己从乱扔到不扔,再到劝阻乘客不扔。整治执行之初,市区每天有170台左右的车要受罚。两个月后,降为平均每天60台左右的车受罚。再两个月后,平均每天受罚的车辆减为20台左右。如今,随着车主素质不断提高,车窗抛物现象明显减少,有时一天受罚的车辆仅一二起。

积极参与,当好卫生保洁员

市区城南公园入口处,前来锻炼的老人张清随身带着塑料袋,用于随身收集垃圾;大祥区翠园街道办事处三八亭社区内,一看见散落在路面上的垃圾,居民黄义芳赶紧走出家门,将垃圾捡起扔进附近的垃圾箱内;西湖路旁某水果店店主,及时将顾客丢弃在人行道上的水果皮清扫至垃圾箱,落实“门前三包”政策。如今,居民正用自己的实际行为,为城市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

在双清区小江湖街道办事处塔北社区,随着院落自治制度的实施,社区全体居民通过居民院落会议等形式自发参与创“国卫”工作,共同管理和维护自己的家园。在居民赵建新的门前屋后,二十余盆花卉有序排开,整齐规范。指着自家墙上“庭院自治责任区”的牌子,赵建新自豪地介绍道:“这些花草全部是我自己打理的,卫生更加不用别人操心。”如今,塔北社区每个院落的管委会都把院落的建设与管理当成了自己的事情。居民自行组建了义务巡逻队、花卉队、文艺队,组织相关创建活动。如每月组织两次院落大清洗、每月进行一次院落单元的卫生评比等。

大祥区双拥路某超市门口,店主尹路群时常拿着铁钳,将店门前绿化带内的垃圾夹出,确保门店前环境卫生干净整洁。此前,由于旁边的小区居民经常聚在超市前玩耍,吃完的瓜子壳、甘蔗渣、食品包装袋等全部直接扔在人行道上或绿化带内,环境卫生较为糟糕。在城管人员“门前三包”整治行动的影响下,店主明确了自己的责任范围,开始主动清扫卫生,担起“门前三包”的责任。负责宝庆中路卫生保洁的环卫工人刘女士说,以往多数店主习惯将店内垃圾直接扫至人行道上,现在这种行为基本不存在了,“店主大多会自觉搞好店门口的卫生,让我们的工作轻松了不少。”

主动服务,变身卫生监督员

“垃圾不要乱扔、杂物不要放在家门口”,北塔区状元洲街道办事处状元社区内,65岁的社区居民何凤元在居民楼前后不停巡逻,检查卫生状况,对不爱护卫生环境的居民进行劝导。去年5月,何凤元主动成为社区创卫志愿者,每天早上6时30分至晚上21时在社区开展创卫工作。“现在居民素质比以前强远了,垃圾基本不会乱扔了,我很有成就感。”在状元社区,像何凤元一样的志愿者有十余人,均是自愿加入创卫行列。

去年7月,团市委、市教育局等联合组织总数逾5000人次的志愿者深入市区车站、城区主干道、公园等82个重点场所,开展创“国卫”集中志愿服务活动。每轮活动一开始报名,就很快爆满。无论是十来岁的学生,抑或是年过六旬的老人,都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每天准时出现在车站、酒店、大型超市、城区主干道、公园、广场、农贸市场、医院等场所,担任创卫劝导员、控烟劝导员、保洁员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掀起全城创卫热潮。

如今,志愿者深入社区的创卫活动仍在不定期进行。3月底,市城管执法局团委组织本系统青年志愿者深入大祥区神滩社区,开展美化市容、净化环境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北塔区杨家垅村党支部组建了一支由社区党员干部、居民小组组长等40余人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每天进组入户宣传创卫政策,引导群众文明出行,带领群众参与卫生“脏、乱、差”的专项整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